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4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四婴戏盖盒 千年青瓷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30 11: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整体呈扁圆形,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子母口。


四婴戏缠枝花卉纹盖盒

台传媒记者元 萌/文 杨 辉/摄

2022年,台州市博物馆以社会征集方式,迎来了一件镇馆之宝,北宋沙埠窑四婴戏缠枝花卉纹盖盒。2023年,经由浙江省文物局下发文件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沙埠窑是台州本土窑址,这件文物能够代表沙埠窑生产瓷器的最高水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谢西营称,这件文物价值之高,一是器型较大,器型越大烧制难度越高;二是纹饰精美,四个婴戏图案同时出现在一个盖盒上,十分罕见;三是保存完整度也很高。

千百年后,风烟俱净。这件北宋沙埠窑四婴戏缠枝花卉纹盖盒则穿越历史的风沙,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静静向世人讲述它的过往。



黄岩沙埠一带,至今流传着“九龙透天”的传说。

相传北宋年间,沙埠仙村岭脚下住着一户人家,以烧制青瓷为业,家中九座青瓷窑分布在各处山腰坡地,当数座窑炉一同旺火封闷,火龙顺坡而上,烟柱缠绕直冲云霄,犹如青龙曼舞长空。

传说虽然不同于史实,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北宋年间沙埠一带瓷器烧造规模之大。直至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发现沙埠青瓷窑址群,竹家岭、凤凰山、下山头等尘封的窑址重见天日,彻底打破了学界关于“台州无瓷”的传统认知。

“一直以来,普遍认为龙泉窑直接传承自越窑。但考古发现,在越窑和龙泉窑之间存在一个‘中转站’,沙埠窑起到承上启下作用。”谢西营说,沙埠窑址群是越窑和龙泉窑瓷业技术衔接和过渡的重要地带,填补了青瓷发展史的缺环。

考古资料显示,北宋中期,沙埠窑的面貌大体与越窑相似。从北宋中晚期开始,沙埠窑开始生产纹样丰富、刻划精致的大型器物,尤以龙凤纹、鹦鹉纹、婴戏纹等纹样见长,与同时期越窑区别开来。

从北宋晚期开始,沙埠窑开始生产双面刻划花的瓷器,即内腹刻划花、外腹刻划折扇纹,这是典型的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龙泉窑的纹样。但两者装烧工艺明显不同,沙埠窑延续之前的外底心满釉、垫圈支烧,龙泉窑则普遍流行外底心无釉、泥饼支烧。

从装饰技法、装烧工艺等方面可以判定,这件沙埠窑四婴戏缠枝花卉纹盖盒产于北宋晚期。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介于越窑和龙泉窑两座高峰之间的沙埠窑,考古界称其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浙江陶瓷史。



一窑炉火诉千年,只此青绿最动人。

千百年前,智慧的先人将窑炉依山而建,窑炉火膛及制瓷作坊安置山脚,窑尾则顺着山势向上,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真龙匍匐于山脊。

遥想当年,工匠烧窑制瓷,大抵集中在秋季。制作一件粉盒,要经由练泥、制坯、印坯、削坯、晒坯、刻花、施釉、装匣、烧窑、收器等数十道工序,再平凡不过的泥土,在巧手的催化和炉火的炼制下,成就了最具生命力的青色。

瓷器的胎体、釉料乃至装饰材料,都来自于当地。沙埠青瓷采用蕨类植物烧成的草木灰入釉,这样的釉料经过火炼后,会显现出翠青、叶青泛黄、淡青诸色。

如今探寻沙埠窑址,满目褐色中点缀着点点青绿,陶片的粗粝与碎瓷片的细腻对比鲜明。丰富的磁土矿为烧制瓷器提供优质原料,而低矮平缓的山麓正是建造阶梯式龙窑的理想场所。

2019年,竹家岭窑址考古发掘出一条斜长72.32米的龙窑,长度在省内宋代诸窑中首屈一指。要知道,炉体越长,炉温越不好控制,烧制难度也就越高。瓷器烧制技艺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沙埠窑烧制规模之大,可分为20余大类、50余品种。沙埠窑出土与这件文物同类的还有五代沙埠窑菊花纹青瓷粉盒、北宋菊花纹青瓷粉盒、北宋牡丹纹青瓷粉盒、北宋沙埠窑双凤纹青瓷粉盒等。

瓷粉盒,出现于唐代,历经五代,盛行于宋代。顾名思义,粉盒以盛放香粉、香囊和香料为主。仔细端详,仿佛能回到那个手捧粉盒淡妆浓抹、暗香盈袖的年代。宋代的粉盒就像是清丽淡雅的宋时女子,与当时崇尚的简约风雅的美学一脉相承。

这件沙埠窑四婴戏缠枝花卉纹盖盒,作为沙埠窑青瓷的代表之作,直径14.6厘米,高5.5厘米,整体呈扁圆形,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子母口。灰色胎,胎质细密坚质,通体施釉,釉色丰润雅丽,似冰如玉。

懂行的人一眼便知,这件文物的美学,在于釉色,更在于纹饰。器盖上模印四童子,单手执莲,屈腿站立,充满童趣,盖缘处细线刻划一周云气纹,寓意“莲生贵子”,纹饰精美。

文物上出现的婴戏纹,是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纹样之一。作为吉祥纹饰中的重要代表,从两子、五子到十六子乃至“百子迎福”,反映了古代多子多福观念深入人心。

“‘婴’原指初生女孩,后来‘婴’泛指初生儿、幼儿。据史料记载,早在魏晋时期,儿童就成为一种专门的题材,出现在绘画当中。到了唐代,儿童作为独立的人物画题材出现。”台州市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李妍嘉介绍,“北宋极其重视绘画艺术,以儿童为题材的人物风俗画内容丰富、独树一帜,也因此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婴戏图画家。”

而婴戏纹在瓷器上的应用,最早见于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磁州窑和景德镇青白瓷上也可见到。“近两年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沙埠窑出土的不少青瓷残片和完整器物上带有婴戏纹。当时人们追求多子多福的生命意识,也与北宋末期台州人口剧增的史实相呼应。”

刻划花和模印相结合,也是这件文物的一大工艺特色。盒盖上的四婴戏图案,采用模印方式,用刻划花手法刻出母模,然后翻出印花范,烧结成型,再将器物坯件扣在印花范具上印出花纹。通过模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量,是为了满足广大百姓甚至远销海外的需要。

这些深浅不一的青绿,在历史的风烟中顺水而行,从永宁江出发,再乘着东海的碧波,去往日本、菲律宾、印尼等国,行往广阔的世界。

(参考书目:《丹丘瓷韵:台州窑陶瓷简史》)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