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56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锦衣桥横跨邵家渡,牛头山镇锁逆溪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27 10: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台州古渡


王家渡旧址


大田港闸


邵家渡大鼓展馆

戎怡 文/图

晨曦下的灵江十分宁静,潮落过底,露出大片的泥涂,水与岸浑然一色,上下游黄澄澄的一片,与远山、近树、岸草组合成美景。

从公路桥上看向大田港口,百米处有一座水闸昂然矗立,这就是大田港闸。它是一座以防洪排涝为主,兼蓄淡灌溉的中型水闸,3层5孔,总跨度40米。大田港是灵江第二支流,发源于桐岩岭。大田平原是省内洪涝重灾区之一,素有“天仙配,大田汇”之称。港闸于1991年建成后,整个大田区包括邵家渡镇的面貌大大改观。

穿过管理房,大田港如湖面般的水面出现眼前。苍翠的山上宝塔高耸入云,大片的别墅群,以及岸边的柏杉林倒映在清澈的水中,蓝天白云,上下一色,自成佳景。

邵氏兄弟辟渡口,蔡潮捐衣助建桥

由大田港一路向北,在大路王村有双港口,邵家渡港从东曲曲而来,汇入主流。东行四公里就到邵家渡。

其实,邵家渡最早只是一个村名,因逆溪上的一个渡口而得名。相传,早在宋代,三门邵氏兄弟俩来到上汇村定居,见乡亲过河困难,于是在此设渡为业,便成邵家渡,村子也因此得名。有了渡口后,两岸人口聚集,形成集市,逐渐繁荣。明代蔡潮建桥后两岸交通更加便利,自然形成一方闹市。

如今的邵家渡已是临海市的直辖办事处,城区里高楼林立,街巷井然,一派城市面貌。唯老街区还保存一些老房子。老街沿河道而建,民宅后门有几个水埠头,几个妇女在洗衣服。河道不过百米,锦衣桥横跨其上。北岸那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即是上汇村。

《浙江通志》记载:“锦衣桥在县东二十里。旧为邵家渡,以明布政蔡潮出己赀以成桥,故名。”

蔡潮(1467-1549),字巨源,号霞山,临海县城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河南右布政使,任上享有盛名。任满返里,更是关心家乡水利事业,成功治理大恶滩,迁移三江埠;并捐衣助建锦衣桥,善行远扬,名垂史册。

现存锦衣桥是清乾隆年间重新修建,长55.4米,桥面宽4.7米,分3孔。拱圈由条石纵联砌筑,为半圆拱。为缓解洪水冲力,故桥墩两端各设分水尖,软土地基上以密集的小木桩为基础。

1978年新建大田至钓鱼亭公路时,在原桥上改建为公路桥,桥身加长到66.3米,桥面总宽达6米。此桥因历史悠久与建造特色而被收入《浙江桥梁》书中。

千年古渡成遗迹,枧桥鼓技永流传

邵家渡港别称逆溪,又叫潮漈溪,《临海县志》则称为枧桥港。实际上,自四年村下游,东流经邵家渡至新桥头,入大田港,这一段才是邵家渡港,长9公里,宽38-80米,港闸未建前全程为感潮河。

从大田港口逆流而上,有大小渡口十多个,千百年来两岸百姓一直靠渡船过河。现今,大多建了桥梁,渡口随之而废弃。

五夫渡在五峰村。旧时,从五峰村到小两山轮窑,有大田港下游150米宽的水域阻隔,于是在此设渡,用载重2.5吨的木帆船过渡。现327省道的逆溪3号公路桥跨河而过。

旧渡,在城东乡旧下渡村,对岸是洋头闸。今旧下渡村已被灵湖淹没。

大路王至章家村之间,水路迂曲,向北套了个千余米的大汇坤。旧时从章家、枧西村分别有渡船到北岸庄头,是为章家渡与杨家渡。如今,这段河道很美,两岸植被茂盛,水质澄清。一座新建的钢筋水泥大桥连接河阳路贯穿章家村,在庄头新区与临海大道交汇,将这一片乡村融入城市之中。

王家渡在枧川村,航线从王家渡至前庄,以渡口为自然村名。2014年渡口架设了一座钢桥。今王家渡自然村划为开发区,村子里人去楼空,一片寂静。桥畔老埠头还在,边上的路廊庙也还在,只是庙门紧闭,行人罕见。

王家渡属于枧川行政村,原称前庄,为南宋宰相谢深甫后裔集居地之一,村里近半数人为谢姓。在今枧桥一村村部门口的河埠头,笔者遇见“邵家渡大鼓”制鼓技艺非遗传承人谢哲长。

枧桥董村制鼓业始于唐代。明代,为了抵御倭寇,战鼓有大量需求,枧桥董村制鼓业得到了充分发展,清乾隆年间达到了鼎盛。现今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枧桥村开设了“制鼓技艺非遗展示馆”。走进展馆,浓浓的民族风扑面而来,馆里陈列有战鼓、大鼓、排鼓、平面鼓、牙鼓、手鼓等有十几种之多。

三十六渡逆溪长,牛山镇锁成平湖

逆溪,准确地说是指四年上游至溪下、小芝之间的山溪性河道。溪源流长,自小芝乡开始,流经广营、溪路、邵东3个乡,从东向西,有“一百廿里倒流水”之称。现牛头山水库控住了逆溪的大部分水流。

潮漈村现称潮际村,位于大岭头西山脚下,村西北方向的是湖头山。古时候,灵江水倒灌,江水能抵达潮漈村的湖头堂。据村里老人讲述,旧时这里被溪流包围,多滩少田,全村仅有五亩水稻田。山洪多发,水灾是常事,俗语有“滩头谷,出水屋”,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今潮际村是一派新气象,民宅小区楼房排列有序,绿野平畴阡陌交通,水稻田足有上百亩。自牛头山水库与大田港闸建成后,洪涝灾害基本消失。乡亲安居乐业,生活安逸幸福。

上游三十六渡,实为36个过溪的节点。这些渡头都是溪滩,或搭木板桥,或石矴,逢大水石矴即被淹没,山洪太猛则木桥必毁。毁了再建,建了又毁,山里人出入交通极其不便。

清代宋世荦有诗云:“三十六渡溪水长,霜枫如血菊花黄,前溪落叶无人管,飞过后溪也不妨”“溪岸闲云昼不开,溪流西去复东回。大声如沸儿童噪,有客肩舆溪上来”。形象地描述了逆溪三十六渡这段溪河曲折多姿以及沿途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

牛头山高161.7米,峰南伸至坦头村东,山脚与大坝锁住逆溪,溪东成水库。

牛头山水库是台州重要的水库之一,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总库容3亿立方米。水库建成后,截减了逆溪洪峰,减轻了大田平原的洪涝灾害;对于解决临海大田、椒北平原36万亩农田灌溉和台州发电厂用水问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大坝上,看那水库水如碧玉,微波粼粼,山峦积翠,美若仙境。我向水库管理员打听淹没于水库底的几个村庄的位置。老师傅依次指点着:“远处那山嘴里边是上程岙百丈青第二渡村,对面那个山凹里是严坑第四渡村,最近那山脚下是岙里小元岙三渡,第一渡村就在大坝这……”

先烈事迹仍在革命老区传颂着

邵家渡三面环山,森林覆盖面达75%。新中国成立之初,东乡土匪结集于牛头山里的桐峙山,临海组织武装部队清剿,抽调涌泉区委副书记陈士华任队长。陈士华,原籍山东。1950年6月22日,陈士华在剿匪时遭土匪袭击,被抓后遭受严刑拷打凶残迫害,壮烈牺牲。

为了解这段历史,笔者来到大路章村,找到92岁的赵林妹老人。老人家说,那时,临海还没解放,由政委梅法力带领南下解放军部队,在大路章设立根据地。那年她才17岁,就跟随担任农会主任的丈夫章为国参加了地下党。因她年纪小,只做联络员,负责到敌占区送密信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就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做宣传员。

陈士华出事的前一天晚上,在水库底的溪路乡开完会,回到大路章总部来。第二天上午,他在孙凤梅家吃过早中饭,带上粽子、馒头,汇合涌泉区委陈庆坤书记及通讯员,赶往钓鱼亭,准备乘小火轮到海门调兵。结果他未赶上轮船,便找了一条小长船往下游驶,在西管岙黄毛山遭遇土匪袭击。船快速驶离,至马头山附近江面时又被匪徒包围。陈庆坤与通讯员中弹牺牲,陈士华双枪弹尽,将随身携带的文件、枪支投入江中后也跳入水中,游了一公里多,在管岙上岸时,被蹲守的土匪拦截被捕。陈士华牺牲后,中共台州地委追认他为模范共产党员,同年7月12日,中共临海县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他的模范事迹和献身精神。

天已晏,一天的行程即将结束,却觉意犹未尽。当代著名诗人,大路章人章一菲的诗大约能抒发我此时的情感:

临行生感慨,揖别又徘徊。

眼底烟云幻,心头思绪迴。

裁诗题古碣,倾酒奠荒台。

归路一回首,秋风卷地来。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