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8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宁溪灯会独二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7 1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作铜锣》(摄于2018年) 王敏智/摄


灯影璀璨(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金仁贵/摄


舞狮(摄于2010年) 王建国/摄

春寒料峭,宁溪古镇的人群依旧熙熙攘攘。那条有千年历史的直街,早已挂满了各色传统灯笼,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六街花灯广铺地,八宅锣鼓音盖天”,于宁溪而言,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并非春节,而是“二月二”。



宁溪“二月二”灯会始于南宋,是集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杂耍、民间游戏等民间艺术活动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如今已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华元宵皆三五,宁溪灯会独二二”,全国各地灯会一般都在元宵节,宁溪却是“二月二”。

“宁溪地处西部山区,以前交通不便,如果也在元宵节举办灯会,大家肯定会选择去其他地方看,就没有人来宁溪了。”宁溪镇文化站站长王建国说。

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又被称为春耕节,意味着万物复苏,春耕即将开始。宁溪山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举办“二月二”灯会,不仅让百姓过完“二月二”可以安心劳作,更有祈祷风调雨顺、今年有一个好收成的美好寓意。

事实上,宁溪“二月二”灯会并非限于二月初二,通常初二上灯,初八落灯,会根据黄历提前或者延后,这期间每晚迎灯。其中,初二这一天还要闹街,初四大迎。此时,宁溪八宅都会在自己宅的中心地段竖立灯柱,高高地挂上九盏灯笼,即九连灯,让人远远地就能看到。这也意味着灯会开始了。

灯会期间,家家户户门口都要贴春联、挂彩灯。彩灯有纱灯、提灯、玻璃宫灯、荷花灯、稻矮灯、走马灯和各式各样的动物灯。灯会前后,八宅还会邀请戏班做戏,至少做三夜。因而,在宁溪还流传着一句话:“有囡嫁给宁溪街,一年三八廿四夜。”

初四原是宁溪集市日,附近群众都会到宁溪街赶集,遇上灯会大迎,是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夜,各宅都会组织人员参加迎灯,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抬阁、闹湖船……传统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迎灯队伍沿街缓缓地游一周,需要两三个小时。



热闹的迎灯会后,夜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准备睡觉了。这时,《作铜锣》登场,沿街游奏。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吹奏乐器等十多种乐器一起演奏出的古乐,穿过老式木屋,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舒缓又缥缈,似催眠曲一般伴随着大家进入梦乡,这也是很多老宁溪人的回忆。

《作铜锣》亦称《祝同乐》,是一种大型器乐合奏曲。乐队所需人数少则二十几人,多则不限。相传此乐在南宋时已有,为宁溪王氏第十一世祖王所所作,在宁溪世代相传。

88岁的王俊从是《作铜锣》的传承人之一,负责《作铜锣》的敲鼓。他说:“我的叔叔以前是《作铜锣》的主鼓,小时候的每年二月初四晚上,我都会跟在叔叔身后,看他沿街游奏。那时起,《作铜锣》便留在我的脑海里。”

1962年开始,王俊从正式参与了《作铜锣》的演奏。起初,他丝毫不会,也没有谁能教他。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他将《作铜锣》哼唱了出来,再慢慢琢磨,在家练习几天之后,便和其他人一起集体演练,之后才慢慢上道。就这样,他一敲就是五十多年。

“我从小就喜欢《作铜锣》,会一直坚持下去。”王俊从说出了宁溪人的心声。传承人之一王克忠也说:“这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将它传承下去。”

如今,《作铜锣》被列入了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参加《作铜锣》演奏的人也越来越多,演奏的乐器也越来越丰富。“只要有人喊一声,不管是刮风下雨,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演奏。”王俊从说。

这些年,随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开展,《作铜锣》的演奏有了更好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同时,《作铜锣》还走进了校园,他们从孩子抓起,让非遗传承下去。



“二月二”灯会时,宁溪街家家户户都会宴请客人。久而久之,宁溪民间就有“灯会时家里没客人就不像一户人家”的说法,甚至还会出现“叫客难”的情况。

宁溪有一句俗话:“芥菜剥了剩个蒂。”说的就是灯会时贫穷人家的境况。要是家境尚好,那又是另外一番情景。王俊从的父亲那时拗豆面谋生,家境还算可以。在他的记忆中,每年这个时候,家里就早早地开始叫客了,还会提前准备好整桶闽笋。每逢二月初四,家里宾客盈门,吃饭都得好几桌。

过去,在外吃住靠亲戚。二月初四,前来赏灯的客人们都会住在宁溪的亲戚朋友家。“我家里只有一间房子,二月初四有客人来,我们都把床让给客人,自己打地铺,一夜就这么将就。”今年71岁的宁溪人王苍清说。

家在上郑乡下庙村的罗雄飞今年62岁。上世纪80年代末,每逢二月初四,他总是早早地起床吃过早饭,骑自行车半个多小时来到宁溪街。再往前追溯,在没有自行车的时候,他也曾步行一个半小时,只为了赶赴二月初四晚的这场迎灯盛宴。看完迎灯后,已是夜深人静之时,他便住在姑姑家,第二天才回上郑。

相比而言,王建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那时,他还住在老家上郑乡下余村,虽然久闻宁溪“二月二”灯会大名,向往已久,可是他在宁溪街没有亲朋好友家可以借宿,无缘欣赏二月初四晚的迎灯盛况。他就在白天乘坐“小三轮”,一路颠簸四十多分钟赶到宁溪街,哪怕是看一看白日里就已经十分热闹的人群和彩灯,仿佛也能感受节日的气氛,弥补心中的遗憾。“一辆车总是挤满了人,那时也没有超载概念,胆子大的挂在车外。”回想起昔日的场景,王建国有些唏嘘。



虽然是历代相传的传统习俗,但是宁溪“二月二”灯会也因故停办过多年。直到1985年,在当地群众的千呼万唤下,“二月二”灯会才重新回归。

那年的二月初四,天下着小雨,但是大家热情不减,都坚持到了最后。“我们兴致都很高,没法撑伞都湿透了,却很开心。”王苍清说。

最让宁溪人念念不忘的,当属1999年了,那也是1949年以来,宁溪迎灯规模最大的一次。宁溪当地发动了机关单位、学校、工厂等,布置了很多大型彩车参加游街。大家自己书写对联,自己制作各类动物灯、走马灯,忙得不亦乐乎。

那一年,参加迎灯游街的以中老年人和孩子为主,青壮年们自发维持秩序。王真真那年13岁,念小学六年级,也是迎灯队伍中的一员。她说:“家里为我做了一盏传统的花灯,有六面,每面都有一幅画。那夜还下着小雨,我们头戴瓷娃娃的头套,提着灯笼参加迎灯。事隔二十年,但是回忆起来,历历在目。”

虽然交通不便利,但是那年二月初四晚,到宁溪参观迎灯的群众多达十万余人,还有很多人从温州等地专程赶来。在私家车不常见的年代,前来观灯的车辆不仅停满了宁溪街周边的工厂、学校,还从宁溪街排到了柔极岭山洞口,盛况空前。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