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前锋 发表于 2024-7-25 11:41

北宋孔明碗:暗藏机关,藏的是温暖



孔明碗侧面细节 台传媒记者杨 辉 实习生何沁茹/摄


北宋牡丹纹青瓷孔明碗

台传媒记者林 立 实习生池 糖

很少有老百姓不知道“诸葛亮”,但提起“孔明”,人们的表情会更丰富,谈资会更充足。

中国大地上,无论东西南北,很多地方的人们坚信流传于当地民间的一些精巧器物的发明者,就是“孔明”。

黄岩博物馆有一个碗,叫“孔明碗”。

诸葛亮真的端着它吃过饭吗?

虚实一体

这个碗的气质,确实太“孔明”了。

平视望去,这个高5.5厘米的碗,如果打满饭,胃口较好的人也差不多能吃饱。近前俯视,“碗底”如此之浅,几乎接近碗口,让人忍不住后退再次观瞧。

仔细观察一番,不由惊叹,此碗暗藏机关。

这时你再听一下它和孔明有关的故事,这天衣无缝的顺滑感,足以让人相信它“肯定是孔明发明的”。

这是《三国演义》诸葛亮足智多谋故事的其中一则。

拖着病体六出祁山的诸葛亮,遇上了坚决施行“龟缩不战”策略的司马懿。哪怕诸葛亮想出“以巾帼妇人之衣相赠”这样侮辱性极高的计法,司马懿都忍得住。

不是司马懿在手臂上文了个“忍”字,而是他心里很清楚:诸葛亮重病,时日无多。

判断依据是一句套出来的话。

蜀军被派来送“巾帼妇人之衣”的使者,听到司马懿关心诸葛亮现在的饭量,老实回答说丞相每次吃饭只能扒拉几口,但凡军队里有犯军法要打二十杖以上的案例,他都要亲自批阅。

古人认为饭量是身体健康信号灯,司马懿认定,诸葛亮吃得这么少,要操心的事如此细小繁多,“食少事烦,命不久矣”。

智慧的孔明先生听到使者透露了“关键机密”,想出了对策。此后他吃饭总是端着满满一碗,吃得津津有味。蜀军使者以及魏军密探看到,又认为“诸葛亮胃口变好了”。这个消息传到多疑成性的司马懿这,他“恐亮症”再次发作,迟迟不敢做行军决定。

殊不知,诸葛亮吃饭的碗设置了夹层,碗底很浅,他吃的只是表面一层饭。但远远看去,是个正常的碗。

这是一个戏剧化的传说,孔明之智与仲达之疑像白天与黑夜一样分明。然而这是《三国演义》都没编出来的美好故事。

黄岩博物馆所藏的孔明碗,全称为“北宋牡丹纹青瓷孔明碗”,1986年出土于黄岩沙埠金家岙,为国家一级文物。

即使聪明绝顶的诸葛亮想出了“假吃”伎俩来糊弄魏军眼线,他也不可能发明出“夹层碗”。因为此碗的工艺水平、审美趣味、实际用途,都是标准的“宋代出品”。

细看橱窗里的孔明碗,造型优美,通体施青釉,胎釉结合致密,釉质光亮明澈。灯光照射下,甚至有玻璃般的光泽和质感。浅浅的碗底之上,有冰裂纹及划花篦纹,接近碗口处,还有5朵装饰性的小花,是为“牡丹纹”。

精美如斯的碗,体现的正是追求素净、淡雅的宋朝审美。

在工艺如此精湛的碗中设置夹层,让碗底接近碗口,这种碗,是追求清瘦的宋代人为了减肥发明的吗?

冷暖自知

这一个夹层碗,虚虚实实,颇让学者专家们费了些考据功夫,并做出过各种推断。

黄岩文史专家张良先生在《碗口上的“空城计”》一文中梳理了孔明碗的几种可能用途。

首先是祭祀说。

夹层碗的碗面很浅,几乎就是一个盘子的浅度。在这样的碗面上,只要放上一点食物,远望过去好似装了满满一大碗。用这样的碗祭祀,子孙后代既保全了面子,好像在供奉上花了大力气,实际上又节省了开销,心里不疼,可谓一举两得。

想必当代食客对这样的“障眼法餐具”并不陌生,看着满满一碗水煮肉片端上来,筷子一探想捞出丰富配料,没想到竟然中途触底。

其次是赌具、茶具说。

古陶瓷专家朱伯谦推断出孔明碗的另一种用途,是赌具,因为和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记载的夹底骰盘非常相似。

学者顾少波在《浅谈孔明碗》一文提到,孔明碗装饰性强、内外多装饰纹饰,的确很像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但它的器底与盏托相类,又多与盏托同烧于一窑。可以推测早期孔明碗的用途,可能与茶具有某种联系,譬如作为和茶具配套的装饰性的器具,用于呈贡茶食。

张良则认为,孔明碗出土于黄岩沙埠窑,而沙埠窑并非官窑,这里出产的孔明碗大概率是民间的日常用品,而非皇家御用的专属器物。

宋朝是一个饮酒当歌、吟诗作乐的风雅时代。追求享受的宋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有一颗享乐之心。宋代老百姓的家中有一种常见的取暖器,叫作“脚婆”,又叫“汤婆子”,类似今日的热水袋。天冷时人们将“脚婆”放进被窝里,暖脚暖被,其乐融融。

宋朝吃货很多,不少店铺也推出了外卖服务。天冷时出门送货的外卖小哥,就会使一种为食物保温而设计的“温盘”。这种特制餐具由上下两层瓷构成,上层瓷薄,下层瓷厚,中间是空的,在盘子两侧的顶部穿有一至两个圆孔,用于注入热水保温。

既然那个“孔明用夹层碗假装自己饭量大”的传说是假的,那为什么这种用于保温的孔明碗,要借用“孔明”这个名字呢?

张良在文章中提供了几种考证说法。

上世纪80年代朱伯谦在其《龙泉青瓷研究》一书中提到:“南宋前期的龙泉青碗有直口碗、莲花形碗、撇口小底碗、夹层暖碗……”并在注解中解释道,夹层暖碗,俗称孔明碗。

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一些考古词典,对“孔明碗”形制也进行了描述,如《中国文物考古辞典》(1993年版)中对“孔明碗”的解释是:“由两只碗迭置贴合而成的大碗,因中有一孔,故名。”

通过种种考古成果可以梳理出孔明碗这类器型,最晚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主要在越窑、婺州窑、龙泉窑等窑口生产。“黄岩博物馆所藏的这口孔明碗,出土于黄岩沙埠窑,与越窑、龙泉窑的器型、纹饰都有相似之处。这口孔明碗的出土,也可以为‘越窑—沙埠窑—龙泉窑’的时间流变与传承关系提供一个器物新的实证。”张良写道。

尽管孔明碗的确切用途有各种可能,但保暖餐具说无疑最接近它的本质。

“这只孔明碗的外座和内碗壁中间有双空夹层,外座看起来像深腹平底碗,底心有一个圆孔,圆孔与腹腔相通。一般来说这种设计的食具,在宋代并不少见,其功能是为了在冬天时通过圆孔注入热水到夹层中,从而达到保温的作用。因此孔明碗的别名,又叫暖碗、温碗。”黄岩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蒋艾琳介绍道。

想象一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遑论文人雅士、士大夫还是大宋百姓,他们在屋中悠然饮酒,自在用餐。天是冷的,但雅致、保暖的餐具,不只暖了盘中餐,也暖了人们的心。

(参考文献:《碗口上的空城计》/张良)

来源:台州日报

老牛678 发表于 2024-7-27 07:24

有种碗叫豆腐生碗,就是卖豆腐生用的碗是这样的,还有上供用的碗也是,这种碗碗脚高,上头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宋孔明碗:暗藏机关,藏的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