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24-5-29 10:52

九峰山下寻迹

黄岩九峰所在的山,历史上先称为永宁山,后又称方山,因岩壁峻峙,四望皆方而名。九峰是方山的支脉,《万历黄岩县志》记,九峰,永宁山支山也,峰峦有九。九峰山以九座峰峦拱峙而名,康有为称:“九峰环立,峻碧摩天,分雁荡之幽奇。”

那一晚,我们从公园的侧门进入。九峰公园因有了九峰的遮蔽,显得寂静幽深。到了晚上,更显得清冷峻然,一进园内,静谧感扑面而来。

刚进入园内,迎接我们的是占地颇广的一大片树林,树多且密。这些松树、樟树、柏树,每株都笔直高大,有种直插云霄、古木参天之感。月光洒落在树身上,只从繁茂的树杈枝叶间透漏出些许光影,细小而斑驳。走过这片丛林,走在林荫小道上,说不出的幽远意味。走了一段长路,才不见了林荫枝影。抬头望去,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在天,山影月影相互叠映了在一起。

行不多久,就见到了一座塔。同行说,这就是瑞隆感应塔了。月影朦胧,塔身也朦胧,只模糊地感受到塔影巍峨高大。直到我第二次白天入园,才真正看清了它的“庐山真面目”。瑞隆感应塔为仿木楼阁式砖塔,七层八面,各层平面逐层收分,虽然塔身有些残旧,塔砖也有些缺失,但形状依然规整。瑞隆感应塔静静地矗立在九峰之下,塔四周古木参天,阳光照射在塔上,塔影悄悄地落在平林间,浅浅的,平平的,淡淡的,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又像一首无言的山水诗,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九峰十二景之一的“平林塔影”。

瑞隆感应塔的由来,可以反映出九峰公园的古韵悠悠。此塔初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相传,吴越国的一位禅师云游来到九峰山麓,维修了禅院,称为瑞隆感应禅院。同时修建了此塔,称为瑞隆感应塔。古塔历经多次重修,塔下的一块石碑镌刻着国务院于2013年授予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证实了瑞隆感应塔是九峰公园乃至黄岩的文化地标。瑞隆感应禅院几度更名,也称九峰寺。后将九峰寺的僧舍改建成书院,九峰书院几经扩建,为当时黄岩最高学府,弘扬学风,研讨学术,培养了一批文化人才。九峰书院后又易地重建,现已成为黄岩图书馆。

和瑞隆感应塔隔溪相望的是报春园,原是九峰书院的旧址。取名“报春园”,概因园内有1300多盆梅桩盆景,寓意“梅花开,新春到”,有报春使者之意。我回想起早前曾进入园内,目睹这些梅桩虬枝有劲,枝节褶皱,弯曲如龙,历经风霜而生命不息。它们在冬季不畏严寒,竞相绽放,不仅妖娆动人,并且清香可闻,九峰山麓便成了梅香醉人的世界,可谓“千山月色令人醉,半夜梅花入梦香。”如今的报春园圈起了围墙,但依旧“满园春色关不住”。

瑞隆感应塔和报春园隔着的溪涧,水流悄息,水质清澈。溯溪而上,有石径直通九峰。其中,紫云、阜云两峰之巅,分别矗立着华盖塔和文笔塔。九峰本已高峻,有了双塔的矗立,更显巍峨雄伟。一到晚上,华盖塔和文笔塔有了灯光的映衬,金光灿灿,熠熠生辉。

历经多年,以瑞隆感应塔为中心,九峰公园范围慢慢向外拓展,面积越来越大,亭台楼阁、柳堤水汀也多了起来。顺着瑞隆感应塔往外走,可经易地重建的九峰书院(图书馆)、儿童游乐场等,不一会儿就到了“沙堤烟雨”景点。值得一看的是堤旁有众多的古柏、古樟、糙叶树、朴树相拥,树龄均在150年以上,四周围林木葱郁,烟笼雾锁,隐现多变。“沙堤烟雨”前有桃花潭、广场,这应该是九峰公园的正入口了。每天总有市民到九峰公园,有的闲庭信步,有的跳舞运动,有的喝茶赏花……都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来源:台州晚报

二月二 发表于 2024-5-30 10:48

桃花潭不在“沙堤烟雨”前,而是在木雕馆前约50米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峰山下寻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