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躬行一君子 ——“清介第一”吴执御
在黄岩九峰瑞隆感应塔旁,原有一块巨石,世称“朗公石”。有关这块巨石,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有一位叫吴执御的青年寄读于黄岩九峰山麓九峰禅寺内。有一夜,一个小偷来他住处行窃。那小偷伏在壁外,想等他入睡后动手。吴执御正吟诵《诗经·卢令》,短短几句,他背诵了大半夜就是背不熟,而外边的小偷早把这几句听得可以倒背如流。眼看天都快要亮了,还是无法下手,白白等了一夜,小偷又气又恼又恨,从暗处跳了出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土,咬牙切齿地对吴执御吼道:“你这脑瓜比猪还笨,我听都听得滚瓜烂熟,你背了一夜还不会,你若要做官,除非黄狗出角变麒麟。”说完便忿忿地走了。短短几句话像一把把钢刀刺在吴执御的心上,他恨自己天分不高,资质愚钝,不是读书的料,心一狠,便卷起铺盖回家。他扛着行李,出山门,过垒石桥,沿着石板路向外走。刚到拐弯处,只听山上传来轰隆隆的响声,有块巨石从山上滚落下来,在他的脚前停住。吴执御大吃一惊,心里想:“这是上天不让我走出山去。”他愣了一会儿,便奔了回去。从此,他发奋读书,终于学有所成。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勤学的励志故事,苏秦的悬梁刺股,祖逖的闻鸡起舞,等等,这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发奋读书,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懈努力。朗公石劝学的故事与之相较并不逊色,也曾启发与激励了代代黄岩青年。“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芳允在回忆中就明确表示自己年少时就受到这一故事的鼓舞。可惜这块饱含灵性的石头在20世纪50年代被毁坏,如今不觅其踪迹。
巨石虽毁,但精神长存,吴执御顶天立地、熠熠闪光的历史事迹不灭,其不畏强权、清介刚正、为民谋福利的精神品质,融入了黄岩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黄岩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执御(1590—1638)字朗公,黄岩西桥(今五洞桥附近)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任济南府推官。他秉性刚直,为官清廉,执法如山,又关心民众疾苦,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济南民众都尊称他“吴靖街”。当时,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党徒在各地为其建造生祠,即给活着的魏忠贤修建祠堂。山东德州也有人建起了“魏公祠”,奉祀魏忠贤像。落成之日,各府县官吏都去祝贺,唯独吴执御拒绝前往。崇祯二年(1629),魏忠贤伏法,皇帝亲书“清介第一”赐吴执御。崇祯三年,吴执御升为刑科给事中,任谏官。他离开山东时,济南民众自发涌到街头为之送行。吴执御一到京都,新任首辅周延儒即派党羽前去拉拢。他秉性刚直,不肯攀附,便直接拒绝了。
崇祯四年(1631),吴执御奏请取消“掣签法”,免除京城周边地区的额外赋税,向各地昭示停止征派的期限,让百姓知晓减免有期,不至于招致祸乱;请求罢免借助赋役趁机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剔除贪图财利和窝藏小人的不法行为。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些缓和民心的措施可谓当务之急,但被皇帝斥为“沽名市德”,不予采纳。吴执御又弹劾吏部尚书王永光勾结奸人,导致边疆政策失误、法制紊乱。而皇帝却认为王永光清廉谨慎,对弹劾置之不理。吴执御针对边境战事,指出筹划边防的关键不在于增加粮饷,而在于择选人才。袁崇焕、王元雅耗资百万金钱,坐拥数十万兵马,结果狼狈失守,而史应聘、王象云、张星、左应选以一座小小的城镇就能对抗强敌。于是,他向皇帝建议在京师东北以及秦晋沿边州县挑选任用精锐机敏的官员,让他们在当地自行征收赋税,安抚百姓,训练士兵,抵御敌寇。这样便可裁撤外地调集而来的部队,从而省去数百万军饷。皇帝没有弄明白吴执御的想法,却说:“每年的税收留在当地,那么,国家的费用怎么提供呢?”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内阁首辅周延儒结交内侍,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腐化朝政。吴执御与御史吴彦芳等联合上疏弹劾,罗列其揽权误国和藏奸纳恶等罪行。此时周延儒正得皇帝信任,皇帝不但不听,还斥其为“借端诬诋显属,挟私逞臆”。但吴执御不为所动,仍再三弹劾。当谏官一年多,先后上疏40多次,所言都是朝廷奸佞们深忌的事情,为此,他遭到了朝中不少臣僚的怨恨。
吴执御在上疏中陈述朝廷风水及九边阴阳之学,企图说服皇帝近君子,远小人,认为“边疆、中原、朝堂之上,阴气弥漫;亲信大臣,不全是有道德的君子”。皇帝要求吴执御指出他所认为的“刚正君子”,吴执御就以刘宗周、黄道周、姜曰广、文震孟、陈仁锡、倪元璐等人来应对。恰逢御史吴彦芳上疏:“执御所举固真君子,他若侍郎李瑾、李邦华、毕懋康、倪思辉、程绍皆忠良当用,通政使章光岳邪媚当斥。”皇帝认为他们朋比结党,周延儒等又趁机从中挑拨,结果龙颜大怒,于是两人被削去官职,下狱审讯。周延儒等对吴执御恨之入骨,收买刺客入牢刺杀。刺客潜身进狱时,吴执御正在秉烛读书,他毫不畏惧,心气平和地对刺客说:“吾既敢逆龙鳞蹈虎尾,何畏死耶!”说罢仍潜心读书。刺客被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动,不忍加害。
崇祯八年(1635),吴执御获释归家,祭酒倪云璐赠诗曰:“顶门以下是阳刚,七十谏书飞血光。”回到黄岩西桥,他将居所题名为“听潮庐”,闭门读书,谢绝客人拜访。第二年,黄岩遭遇灾荒,他放粮救济数万户。十月,不忘吴执御推荐之恩的黄道周,在回福建老家时特意途经黄岩拜访他。时间恰值中午,吴执御正在午睡。门童不知黄道周是何许人,于是回答说先生在午睡,不见客人。黄道周不明就里,转身就走。待到吴执御醒来,一听是黄道周来访被拒,来不及责备门童,马上追寻黄道周,一直追到十里铺一带才追上。两位老友终于相聚在一起,面对社稷将倾,想起报国无门,不禁黯然神伤,但久别重逢的喜悦冲淡了一切不快。两位老友纵情于九峰山水,意兴盎然,诗兴大发,遂赋诗唱和,吴执御写下了《秋日同黄石斋年兄登九峰二首》:
到处看山只自然,不贪丘壑不谈禅。两眸佳趣凭秋水,一枕奇书邈太玄。深酌藤华神愈静,高吟云际鸟孤骞。嗟予廿载山灵好,此日颓然傍偓佺。
踏破芒鞋未肯休,元气生来自充周。补天谁炼难鞭石,探海徒伤欲倒流。且对朱霞分夕秀,那惊翠条幻涛秋。行行共说寻常话,未断吾侪三惕忧。
黄道周以《即次前韵二首》和之:
火云未断山欲然,一缕寒烟千寺禅。松下青鞋生自贵,岩间白发老能玄。任教野兕因人立,不佩真图与鹤骞。处处草庵容结足,散行犹作小安佺。
蝉哑猿枯风未休,道人生计少能周。一尊酒洒九峰塔,五石瓠安大海流。未变姓名容乍晤,可知云树几经秋。多君意识深于我,不向青天寄百忧。
三日之后,黄道周离别而去,这一去竟成诀别。崇祯十一年(1638),吴执御在家病故。过了六年,明亡。再二年,黄道周因抗清被俘,英勇就义。
《明史》对吴执御评价颇高:“其学大都以立诚为本,卓然躬行君子也。”著有《江庐独讲》一卷、《刑垣疏稿》四十二篇及《听潮庐诗文集》等。
黄岩名人馆吴执御像
《九峰山图》中朗公石
《明史·吴执御传》书页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