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22-10-14 09:47

事功思想播永宁 ——叶适和他的黄岩门人


叶适像


王居安像


车若水像

古代所谓的“浙东”,指的是钱塘江以东,包括宁波、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丽水、衢州在内的广阔地域。宋代的浙东学派包括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和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三大派别,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事功思想,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鼎足争鸣,描绘出一幅博大深邃的思想长卷。清代学者全祖望如此评价:“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序录》)地处台州的黄岩学术与三大派别都有一定的交集,并且不同程度受到三大学术流派的影响。其中永嘉学派对黄岩的学术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

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一个儒家学派。因成型、发展于永嘉(今温州)地区,且代表人物又多为永嘉学者,故称。南宋学者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等是其早期代表人物,而叶适则集其学术之大成。永嘉学派强调功利,注重事功,正如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所言:“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宋元学案》卷五十二《艮斋学案》黄宗羲按语)永嘉学术的出现既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今日“温台模式”的思想渊源,更是宋韵黄岩的精神源头之一。

作为和永嘉山水相连的黄岩,与永嘉学派存续着割不断的关系,既受到永嘉学术和思想的浸润,也对永嘉学派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影响。永嘉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郑伯熊曾任黄岩县尉,在即将去职时,向寓居黄岩的理学家徐庭筠请教,徐庭筠告诉他:“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宋史》卷四百五十九《徐中行传》)郑接受了他的建议,最终成为一代名臣。陈傅良、叶适经常来往于永嘉与黄岩之间,与黄岩渊源颇深。陈傅良曾讲过:“台、越间从余游者几百余人。”(《止斋先生文集》卷五十《洪君墓志铭》)其中黄岩人张之望就曾师从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三十五中有《答天台张之望》函一通,卷四十一有《题张之望文卷后》文一篇。有一次,张之望携张之立专程到陈傅良讲学的地方仙岩拜访老师,一起游览了梅雨潭后,陈傅良作诗《黄岩张之望之立来访与游梅潭诗以送之》,其中有“张子好兄弟,别我今九年。东风刮眯眼,双鹄忽堕前”“念子伏岩穴,有作皆巨编。稻粱未暇谋,从我志独坚”等句。陈傅良还与黄岩名士谢希孟、丁世雄、丁希亮、丁木等多有来往,留下《送谢希孟归黄岩四首》《书黄岩丁明仲(丁朗之字)墓志碑阴》《和朱宰游丁园韵》《题丁少詹(丁希亮之字)姑墓志后》《次韵奉酬丁少詹见过同游仙岩遇雨而别》《和丁少詹韵二首》等诗作。

作为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更是频繁来到黄岩,与黄岩人交游,更有一次来黄岩时偶遇陈傅良。其在《水心文集》卷之二十七《与戴少望书》中如此记述:“及陈傅良遇于黄岩。”所以,《万历黄岩县志》在“人物志”中把叶适列为“寓贤”名录予以专门介绍:“叶适,号水心,永嘉人。淳熙进士。寓居黄岩,雄文奥学推重当世,以经济自负。绍熙中,遍历华选,尝助赵汝愚定策,上疏辩朱熹之诬。终宝谟阁学士,谥忠定。从祀乡贤祠。”(《万历黄岩县志》卷之六《人物志下·寓贤》)其实,叶适早年家境贫寒,《水心文集》卷之二十五《母杜氏墓志》记载其当年状况:“无常居,随僦辄迁,凡迁二十一所,”“穷居如是二十余年”,不到一年迁居一次,困顿可想而知。少年叶适虽居无定所,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然力学不辍,先后师从陈傅良、刘愈等,也曾问学于黄岩的林鼐、林鼒兄弟。林鼐(1144—1192),字伯和,一字元秀。孝宗乾道八年(1172)进士。初授奉化县主簿,改定海县丞、侯官知县。所到之处安守本分,爱护百姓,不以声色曲从上司。后通判筠州,未行。绍熙三年(1192)七月庚午卒,年49。其弟林鼒,字叔和,人称草庐先生。林鼐长叶适7岁,林鼒长5岁,兄弟俩均为朱熹门人。《水心文集》有多处述及叶适问学于兄弟俩的情况,如卷之十《利涉桥记》载:“余少从叔和兄弟游。”卷之十五《林伯和墓志铭》载:“初,余年未冠,识伯和兄弟,勇不自抑,数为言古人之道或显或晦,当世之学有是有非。”卷之十九《草庐先生墓志铭》载:“噫昔追随五十年,近离远合交倾宣。一札不至奄重泉,矢词如忘徒泫然。”林鼐、林鼒兄弟是当时黄岩著名的理学家,博学多才,难怪“叶水心一见即定交”(《万历黄岩县志》卷五),毕生与兄弟俩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林鼒曾登门访问叶适,叶适作《林叔和见访道旧感叹因以为赠》。

因为常来常往,叶适在黄岩拥有众多的朋友,如谢希孟、王居安、蔡镐等都与之交厚。

谢希孟,字古民,号晦斋。祖籍上蔡,曾祖谢克家官拜参知政事,祖父谢伋曾任太常少卿,南宋绍兴初年侍父寓居黄岩,成一代理学世家。谢希孟曾师从心学大师陆九渊,淳熙十一年(1184)中进士,后来因避南宋宁宗讳,改名谢直。历任大社令、大理寺司直、奉仪郎、嘉兴府通判,因仕途多舛,沉湎秦楼楚馆。晚年整理祖父谢伋《药寮丛稿》20卷,叶适曾为之作《谢景思集序》。叶适文集中还有一首《送谢希孟》诗:“白头趋幕府,早已负平生。未放鹏舒翼,应烦骥敛程。驿梅催冻蕊,柁雨送春声。为语常平使,开怀待子荆。”

王居安(1168—1230),初名居敬,字简卿。因避庙讳,改名居安,并改字资道,号方岩。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中甲科第三名。官至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卒赠少保。著有《方岩集》。叶适与王居安交厚,两人不仅为人相似,而且政治主张也多有一致。有一天,叶适弟子王孟同(王绰之侄)拜会王居安,王居安赋诗相赠,叶适见诗后继作一首《王简卿侍郎以诗赠王孟同王成叟之侄也辄亦继作》。

蔡镐(1143—1191)字正之。淳熙二年(1175)武榜进士,为盐城武学教谕,迁武学博士。朱熹驻节台州,议建黄岩六闸,荐蔡与林鼐主持其事。叶适与蔡镐交谊甚厚,曾为蔡镐及其父蔡待时撰写墓志铭,称赞其父子“皆一时奇士矣”。

也正因叶适是永嘉学派的执牛耳者,黄岩慕其名追随从学者众多,如丁希亮、丁木、夏庭简、郑大惠、柯大春、葛绍体、葛应龙、戴木、赵潜夫、二陈秀才等,戴许、蔡仍、王汶也曾问学于叶适。

丁希亮(1146—1192),字少詹,号梅岩。叶适《水心文集》卷十四《丁少詹墓志铭》说:“少詹生二十九年余遇之于钱塘。……后二年,余教诸生于乐清,少詹始来。”年31岁始随叶适发奋读书。叶适对其努力为学颇为赞赏,而对他多疑自负,在《答少詹书》中曾加以批评。丁希亮后改变名字,到永康问学于陈亮,既而又到金华,师从吕祖谦。虽转学多师,却英年早逝,遗稿有《梅岩文集》。卒后,叶适为之作墓志铭。

丁木,字子植,号松山。丁希亮侄。15岁从叶适受学。《水心文集》卷六有《送丁子植》诗。叶适曾为其父丁世雄(字少云,叶适之友)和其母戴夫人作墓志铭。叶适在《戴夫人墓志》中说:“少云卒,木生十五岁,夫人趣使请余为铭,意欲永其夫之传也。……十年间,木登科,佐安抚使幕。”可见,丁木是叶适晚年的学生。嘉定四年(1211)中进士,官至澧州通判。致仕后家居为园,曰松山林壑,每日吟咏其间,时称丁园,陈耆卿为之记。四方来学者甚众,咸尊之曰松山先生,所著有《东屿稿》。

夏庭简(1173—1218),字迪卿。庆元五年(1199)进士。初补定海尉,后改长溪簿,更加发愤读书,明习古今,亲近仁德之人,深受林鼒、赵师渊的喜爱。来往长溪与家乡之间,曾师事叶适。语不妄发,问则博辨。处事果断,有能声。调监临安府盐仓,未几卒。叶适为之作墓志铭,称其“获预十人之难”,意为自北宋开始至夏庭简进士及第,黄岩全县只有10名进士,故有“列于稀称”之句。

郑大惠,字子东,一说柬子、简子,号谷口。经学造诣极深,与杜范友善,今杜范集中即录有《跋郑简子求书<陈情表>后》。曾师从叶适,叶适曾有《题郑大惠诗卷》相赠。工诗,真德秀称“其诗清绝可爱,读之如咀冰雪”(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四《跋郑大惠饭牛集》)。著有《饭牛集》。

柯大春,字德华,号大雷山民。幼年即有志于学,仰慕叶适之名而去拜谒,叶适为之介绍于林略之门,因而得闻二人讲论。累试太学不入,更加尽力于学习古文。后来林略自台谏参与国政,柯竟然不致书问候,时人因其不攀高枝,称他人格高尚。

葛绍体,字元承(诚),曾师事叶适,得其指授,博学善诗文。叶适有《送葛元诚》诗:“数年之留能浩浩,一日之别还草草。念子身名两未遂,令我衰病无一好。古人探道从妙年,今人重耳轻目前。不愁好龙龙不下,只愁爱玉酬石价。”著有《四书述》《东山集》。

葛应龙,字元直,葛绍体之弟。曾师事叶适,性朴重,安贫守义,言行不苟。写文章以先贤为准绳,为叶适、杜范所推重。杜范集中有《荐葛应龙札子》,这是其在任兵部尚书时举荐葛应龙的公文。曾任国子监校勘、庆元司户。后受辟浙西帅幕,监德清正库。其在德清所写的《左顾亭记》,在德清广为流传。与兄号“二葛”,叶适有《赠二葛友》。著有《梧坡集》。

戴木,字子荣,号渔村,戴复古之侄、神童戴颜老之父。曾师事叶适,喜为诗文,叶适曾说:“嘉定中,黄岩戴木以诗集句见,爱其意正,留与寀(叶适次子)居。目不流盼,足不窘步,敛身降首,惟书之狥。”(《水心文集》卷二十五《戴佛墓志铭》)叶适曾为其父戴丁作《戴佛墓志铭》。著有《渔村集》。他亦酷爱搜集古今奇词伟论,曾将所搜罗之文辑为《类事蒙求》三十卷。

赵潜夫(?—1227),字景寿,自号鹤所。曾师从叶适。据光绪《黄岩县志》卷三十九记载,“(赵)屡以经学为叶水心、赵章泉(赵蕃)所荐。”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宝庆二年(1226)监海盐澉浦税,次年卒于官,葛绍体作有祭诗。

叶适研究学者周梦江的论文《叶适门人考略》将二陈秀才也纳入叶适门人之列。二陈秀才不知其名,生平也不详。《水心文集》卷八有《送黄岩二陈秀才》诗:“一双璞玉禀天和,远向东州就琢磨。待得永无痕锓相,莫言功用不须多。”

此外,《宋元学案》《台州府志》均认为王汶、戴许、蔡仍为叶适门人,也有学者认为不是,3人只是曾问学于叶适,依据均为《水心文集》卷十二《送戴许蔡仍王汶序》。序曰:“戴许、蔡仍、王汶来自黄岩,从王成叟(王绰)学。未久,成叟为有力者挟之江西,三士失所依,束书将归,请质于余。”根据叶适的描述,王绰赴任江西后,3人“失所依,束书将归”,只是在临行前向叶适请教,叶适还指点3人:“无师莫如师心”“无师非所患也”。

王汶,字希道,号东谷。幼警敏,曾与戴许、蔡仍一起师从王绰,博览群书,下笔为文,日数千言。与薛师石游从最密,又与陈耆卿、吴子良、韩淲等为友。著有《东谷集》。叶适去世后,王汶作有挽诗《过水心先生墓下》。

综上所述,叶适在黄岩从学者众多,交游者甚众,是南宋时期除朱熹之外对黄岩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故后人认为:“永嘉之学,前梅溪(王十朋)后水心,皆台学渊源所自。”(喻长霖等纂《台州府志》卷九十九)黄宗羲等编著的《宋元学案》认为:“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在台州,叶适的“文字之学”所传最盛,临海的陈耆卿、吴子良,黄岩的车若水是众多弟子和再传弟子中之佼佼者。

黄岩籍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中,有一些人不认同叶适的“性命之学”和“经制之学”,如淳熙三年(1176),叶适在乐清讲学,丁希亮前去问学。丁希亮年长叶适4岁,他质疑叶适在学问上有所隐瞒,为此叶适专门写了《答少詹书》作了详细解释。因丁希亮太过自负,“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绝高之语”,与叶适所主张的“守常道,不踰乎中庸之德”的求学方法背道而驰,最后叶适无奈表示:“夫不能共由此道,则当各行其志而已。”次年,丁希亮转师陈亮,后又转师吕祖谦。如果说丁希亮与叶适的分歧还停留在治学方法的差异,那么其再传弟子车若水的主张完全是对叶适学术思想的背离,成为标准的朱熹后学。

车若水(约1209—1275),字清臣,号玉峰。 弱冠时登陈耆卿之门,为叶适再传弟子。陈耆卿去世后,车若水师事杜范,悔前所学,发愤攻《大学》。后朱熹弟子王柏主讲台州上蔡书院,车执弟子礼。贾似道聘其入史馆,不赴。著有《重证大学章句》《道统论》《脚气集》《玉峰冗稿》《宇宙纪略》《世运录》等。车若水对叶适晚年的重要著作《习学记言序目》予以全面否定,充分表现了其对叶适学术思想的背离,也无怪乎王棻在《台学统》一书中将车若水著录在“性理之学”,归为“朱子学派”。《宋元学案》中车若水仅以名字列《水心学案》,传记则见于《南湖(朱熹弟子杜烨之号)学案》,足见车若水已完成了从叶适再传到朱熹后学的脱胎换骨。

无论如何,作为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的思想对南宋黄岩的影响不容小觑。也难怪叶适去世后不久,宝庆二年(1226)黄岩知县专门建立三贤祠(后改为先贤祠,明时并入乡贤祠),祭祀谢良佐、叶适、徐中行,叶适弟子陈耆卿为之作记。叶适曾寓居螺洋讲学,当地人感恩戴德,在螺洋街建毓英庙,在大岙山麓立衣冠冢以示纪念。杨晨编纂的《路桥志略》卷一《叙地》记载:“毓英庙,在罗洋街,祀永嘉叶水心先生适。……曾讲学于此,后人即其地立庙祀之。”“叶适墓,在大岙山之麓。”

“江右文章今四叶,水心气脉近三台”,这首车若水为吴子良而作的挽诗,正是叶适对于台州影响最好的诠释。作为一代思想宗师,叶适多次寓居黄岩,传道授业,培养了一批传承衣钵的弟子。他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经世致用思想因此在黄岩落地生根,成为黄岩人创业创新精神的思想发端。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事功思想播永宁 ——叶适和他的黄岩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