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白芨成致富“良药”连日来,在黄岩西部山区上垟乡下方村的百亩梯田中药材种植基地,40多位村民利用锄头小心翼翼地开挖着一丛丛植物,从中挖出一块块乳白色、形状如大蒜的茎块。这茎块并不是大蒜,而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白芨。
白芨成了“抢手货”
经过4年的精心栽培,该基地里100多亩的白芨迎来了首次收成,成了群众致富的“良药”。
白芨是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干燥的茎块可以入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功效,还可以用于美白化妆品以及陶瓷、橡胶用品,市场需求量较大,价格也很可观。
这边还在忙碌地采收,那边已有不少药材商登门收购。
“这里白芨的生长环境和土壤条件都相当不错,出产的白芨品质,我们也比较满意。”来自“中华药都”安徽亳州的药材商杨保富告诉记者,市场对白芨的需求量非常大,可谓供不应求,基地能提供多少,他们就能收购多少。今后,双方还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白芨成了“抢手货”,这也让初次种植的基地负责人解良森信心倍增。
“虽然第一次种植经验不足,产量没有达到丰产,但效益还是不错的。”解良森向我们算了一笔账,白芨亩产100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12至14元的收购价,100亩白芨就有120万至140万元的收入。
白芨成致富“良药”
下方村位于上垟乡西北部,靠近长潭水库上游。长期以来,受长潭水库保护政策的影响,村庄产业发展受限。村里有70%以上的村民外出打工,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2018年,黄岩区出台了中药材发展扶持政策,鼓励库区乡镇发展无污染的中药材种植产业。上垟乡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地势优势和气候条件,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并通过“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农户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解良森告诉记者,白芨种下去后,一般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见到效益。而无论是最初的种植、中期的管理还是后期的采收,都需要大量的人工。目前,该村共有20多位村民长期在基地工作。
村民袁贤清经村集体统一将自家的几亩土地流转给了基地种植白芨,夫妻俩常年在基地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这几天采收白芨,老板给我们每人每天100至120元的工钱,不包括土地流转的租金,我们两口子一年加起来的工资收入就有3万多元呢!关键是不用出去打工了,还方便照顾家庭,可谓一举多得。”袁贤清说。
近年来,上垟乡党委政府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下足功夫,通过推动土地流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团队加强技术指导、全力做好“三服务”等举措,为种植户解决后顾之忧,帮助村集体增收,实现村民共富。
目前,下方村、上垟村等地的白芨、覆盆子、铁皮石斛、黄蜀葵等中药材都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模式,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
来源:台州日报 发展中药种植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