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村:在共富路上让更多村庄“繁荣”起来
发挥强村优势 扛起责任担当繁荣村地处院桥镇跃龙山下,交通便利,工业聚集,是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曾获得全国先进村、省文明村、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近年来,院桥镇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紧盯区委提出的全面建设共同富裕区域标杆目标任务,盘活土地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做强产业集群,助推区级抱团联购项目持续增效,动员村企开展对接合作,持续加大农村就业技能培训,努力在乡村共富路上主动扛起繁荣担当,让致富成果惠及更多村庄。
共富项目必须要干好
“2021年项目50个村平均分到了46800元,这笔钱几乎占了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这离不开繁荣村一年的辛苦管理和运营。”近日,在院桥镇繁荣村小微园6号工业楼,来自院桥镇九莲、左任、鉴湖几个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看到大家参与的区级抱团联购项目运行良好,纷纷向项目落地村——繁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兴池表达谢意。
“当时我们还担心项目运行不好,会耽误50个村的增收,现在项目初步见效,明年我们努力做得更好。”听完几个村书记的话,郑兴池高兴之余也向大家表了态。
事情还要从2019年说起,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当年,区委区政府制定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区级抱团联购项目实施方案。由全区14个乡镇街道的5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各出资10万元,集体购置院桥镇繁荣村小微园12251.32平方米工业地产,不足部分由区财政补齐,交给第三方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每年获取的出租收益平均分配到各个联购村,以此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集体经济抱团致富。项目所在地繁荣村不参与项目租金收益分红,只负责做好项目配套及园区的相关服务管理工作。
“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干好。”这是繁荣村村“两委”成员一直秉持的做事风格,更何况这还关系到50个村的村集体收入。“当初把这个项目放在我们村,尽管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我们一定要做好,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是我们村两班子承诺区委区政府的。”郑兴池回忆道。
2020年项目运行之初,繁荣村就把如何吸引更多企业顺利入驻工业园区,保障工业地产成功出租作为首要任务。
台州市黄岩圣坤蜡艺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蜡烛的工艺品的企业,2010年入驻小微园区。一年来,村里不仅为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社保缴纳、住宿等问题,还为他们的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和帮助。“他们村干部时常会上门为我们服务,各方面都挺照顾我们的,所以在这里发展还是比较舒心的。”台州市黄岩圣坤蜡艺有限公司经理林婉金对当地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所做的努力予以了认可。
来自临海的务工人员马雪萍今年年初来到繁荣村打工,随行的其他3名务工人员有的已经在这一年多,他们的子女今年下半年都到了上小学的年纪。这两天,村里将他们召集到一起,挨个解决了他们子女的入学问题。“孩子读书的事情解决了,我们就愿意待下来,这里环境也好,人也好,各方面都好。”马雪萍说。
如今,落户繁荣小微园区的企业达到了25家,年产值超过3亿元,村里外来人口达到2000多人,超过当地人口500多人。此外,总投资3.4亿元的繁荣创业园项目也在加速施工当中,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9栋厂房和1栋高层配套用房建设。“现在回过头看,项目落地我们村,表面上看好像村里没有拿到效益,但是无形的效益还是蛮多的,比如村民房屋出租、餐饮消费等等,基本上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额外的收入。”郑兴池说。
一村富还要村村富
自改革开放以来,繁荣村就走出了一条工业兴村,以工哺农的全面发展的路子,全村460多户一半以上都从事工艺品生产加工。到2022年,包括工艺品企业在内,村里有各类企业130多家,村集体经济超过30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企业一多,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尽管目前村里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已经超过了村里的常住人口,但依然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近年来,村里的企业纷纷尝试将加工点延伸到“隔壁村”“附近村”,甚至是一些偏远乡镇,利用那里的闲置劳动力,进行代加工,实现村企共赢。“刚开始,村里很多企业的负责人,遇到我们村干部都会问哪个村劳动力比较多,我们就帮他们联系,慢慢的我们周边的村庄都开始在村民家里建加工点了。”郑兴池说。
院桥镇横泾村村民吕明菊的家位于院桥镇中部,每个星期她都会从台州海耀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客户经理徐金菊那里接下几万件的工艺品包装,并动员家里的老人、亲戚十多人一起工作,每月最高能拿到4000多元收入,最低也有800多元。“都是自己家人,我们都一起干,3户人家,一个人一天能挣到100多元。”吕明菊一边熟练地拉着透明胶一边说道。
而在镇西的左任新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加工手工艺品和塑料日用品的场景。据村里的粗略统计,繁荣村工艺品加工让周边十多个村数千人实现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去年,繁荣村还在院桥镇的牵线搭桥下,参与到院桥镇与北洋镇的“同心共富”党建联盟中。在北洋镇一些村共同筹划“同心作坊”,由繁荣村等其他村的一些企业提供可在家加工的产品,让外出不便的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打工挣钱,有效促进富余劳动力增收。
“富脑袋”才能“富口袋”
经济的繁荣,会带来文化的繁荣,最终还会回馈经济的发展。早在2008年的时候,繁荣村就意识到了文化对于发家致富的重要性,并率先在村里建起了村文化礼堂的前身“农民学习会馆”,设立多媒体教室、打造文体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创新开办了农村就业技能培训,这一办就是14年。培训内容涵盖棋类、球类、书法、摄影、厨艺、插花、农业技能等。
傍晚7时,走进村里的百姓大讲堂内,只见这个可容纳200余人的地方汇聚了三四十位村民,他们像学校里的学生一样,整齐地坐在一起,一边揉着面粉,一边听台上的面点师讲解饺子、包子的各种制作方式,这是他们第6次参加面点技能培训班。
贵州籍务工人员梁家平来到繁荣村打工已有5个年头,从不会制作面点的他,平时想吃面食只能到外面店里过把瘾。一次偶然的机会,房东告诉他,村里的文化礼堂开了一期面点制作的培训班,他立马就去报了名。“我的房东看到我老吃外卖,她以前在这里学习过,说这个很实用,就推荐我来学。”梁家平说。
来自路桥区桐屿村的任慧丽,在院桥镇一家企业上班,听说繁荣村有面点制作培训,她专程赶来学习。经过连续6次的培训,她已基本掌握了各种包子、饺子、馒头的制作方法。“培训是免费的,培训老师是国家二级面点技师,可以学到很多不同的制作方法,为将来开包子铺做准备。”任慧丽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繁荣村和一些技能培训机构达成合作,每月举办一次农村就业技能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培训人数超过10000多人次,不仅吸引了周边村庄群众,更有许多周边县市区的市民前来参加。此外,寒暑假期间,村里还会邀请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为村里的务工人员子女辅导作业,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