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21-12-14 10:05

黄岩历史上那些“第一”背后的创新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岩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粮食超纲,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1956年中央提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通过12年努力,粮食产量有明显的提高,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增至800斤。1957年,黄岩粮食亩产达809斤,提前十年达到年亩产800斤的农业发展纲要指标,成为全国首个亩产上纲要的县。1964年,黄岩成为全国首批粮食亩产千斤县。1978年,黄岩粮食平均亩产达到816公斤,成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超“双纲”的县。

黄岩粮食产量三级跳,有地处气候湿润的温黄平原的优势、母亲河永宁江的滋润、官河工程的恩泽等良好农业生产条件。

首先是党的坚强领导,制定切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政策。1957年,黄岩率先实行包产到队、队为核算、全奖全赔的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合作社经营体制,极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比1961年全国颁发《农业六十条》,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新体制,早了4年,为中央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黄岩经验。

其次是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黄岩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的兴修,改善灌溉条件,增强防洪能力。长潭水库的兴建是典型的例子。从1958到1964年的六年时间,投工855万工,投资2835万元,建起了正常水位36米、库容4.5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05万亩的大型水利工程,为黄岩的粮食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是良种推广。龙生龙, 凤生凤,粮食高产靠稻种。新中国成立后,黄岩能大面积推广良种,与种子状元杨匡保为核心的粮种育种队伍有密切关系。1957年水稻良种推广面积达90%,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高产的粮食,吸引来了一批批人前来考察取经。1964年,早稻实现矮秆化,抗倒伏,增产量。1976年,黄岩在省内率先推广杂交水稻,到1978年大面积种植,粮食产量再创新高。1978年,浙江省杂交水稻生产现场会在黄岩召开,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最后是技术革新。实行合理密植,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杨匡保把南宋以来农田间作稻改成连作稻。间作稻是南宋以来的传统水稻方法,即早稻插秧后10多天,把晚稻秧苗插在早稻的两行间,俗称“寄晚”。到大暑边早稻成熟,割去早稻留下晚稻。间作稻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密植,亩插仅七千珠,土地利用率低,是增产的一个阻碍。杨匡保尝试早稻收割完后再插晚稻,增加早稻和晚稻的亩株数,每亩株数达到一万六千株,产量增加一倍以上。试种成功后,连作稻的生产方式得到全面推广。

二、颁发《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岩“集股份与合作于一身、联劳动与资本于一体”的股份合作经济发芽。1985年,黄岩股份合作企业产值达1.2亿,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当时,人们的思想束缚未彻底打破,股份合作企业的发展受着“姓资”“姓社”的困扰,小农意识和平均主义还有市场,加上合股企业的性质不明和合股企业存在一些管理问题,股份合作经济幼苗遇风雨,股东人心浮动,导致黄岩经济下滑。

面对股份合作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黄岩县委县政府担当有为,调查研究,认为股份制是一种新的极富生命力的经济模式,经济上的“杂交稻”,具有很强生命力。1986年颁发《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保护和规范股份合作经济。县委书记孙万鹏在全县党员干部大会上明确支持股份合作经济,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商品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发展股份经济的趋势谁也阻挡不了。

《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是全国第一份地方党委政府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的“红头”文件,意义重大。它保护和规范了股份合作经济,促进黄岩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集体所制和个人所有制并存的混合所有制,实行以契约为基础、市场为取向的自主经营体制,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政府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提供了鲜活的黄岩经验。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发展股份合作制,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这是首次把股份合作制正式写入党的全会决定。黄岩等地探索的股份合作制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并向全国推广。黄岩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块试验田。

三、创建“模具之都”,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制造业高地

改革开放前,黄岩以发达的农业闻名全国,改革开放后,黄岩以模具工业发达声振华夏,蜚声世界。现在的黄岩是名符其实的中国模具之乡,闻名遐迩的“模具之都”。黄岩是国家火炬计划黄岩塑料模具产业基地,中国模具产业升级示范基地,模具总产值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模具生产厂(点)2000多家,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生产的汽车模具、家电模具、物流模具、日用品模具、建材模具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黄岩的模具产业萌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伴随共和国工业化的脚步而崛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黄岩机械工厂传承小铜匠的工艺,自制冲压模、铸造模,满足农业机械修理的需要,黄岩模具产业起步。

黄岩模具产业发展于改革开放。股份合作制推动了模具行业的发展,《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颁发,保护和规范了股份合作制模具企业的发展;1986年机械工业部杨铿副部长的考察和鼓励,促进了黄岩模具的发展。1987年,黄岩一大型塑料模具荣获国优称号;县农机模具修造厂的KC-16空调大型塑料模具,在首届全国模具及模具加工机械展销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模具。从此,黄岩模具在全国闪亮登场。

黄岩模具产业崛起于二十世纪。黄岩地方党委和政府大力创建产业基地,推动黄岩的模具行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2002年,浙江省科技厅批准建立“黄岩塑料模具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3年,国家科技部批准 “国家火炬计划黄岩塑料模具产业基地”;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授牌黄岩“中国(黄岩)模具产业升级示范基地”;2008年6月,中国社科院授予黄岩模具“产业集群品牌50强”;2009年5月,黄岩模具被省政府定为全省首批21个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产业集群。2012年9月,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会长会议暨专业委员会主任会议在黄岩举行,学习黄岩的先进经验,推进中国模具产业发展。2018年11月,台州黄岩(国际)模塑产业博览会向国内外同行和客商展示了黄岩模具产业的发展水平。

搭建发展平台,全方位打造模具之都。黄岩拥有着最全面、最完善的模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黄岩已有设计开发平台——模塑工业设计基地,生产资料平台——黄岩·中国模具博览城,模具检测平台——省级模具检测中心,小镇服务平台——智能模具小镇客厅,商务公共平台——黄岩模塑大厦。

建设智能模具小镇。自2015年开始,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黄岩智能模具小镇建设,打造智能模具产业、科研创新、众创空间、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生活居住、社区服务等多功能融合的特色小镇,推动模具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推动模具产业向高端发展。

开启“千年永宁、中华橘源、模具之都”新征程,推动黄岩在高质量发展中跨入“永宁江时代”,全力推动黄岩模具产业成为具有国际领先和国内引领地位的高端模具制造基地、智能模具创新基地、模具协同制造基地。

四、实施“三化十二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黄岩基层治理“三化十二制”是德治、法治和自治“三治”有机融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黄岩模式,曾入选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30佳、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100例、全省“红船杯”党建品牌案例,两次被评为浙江省组织系统特色工作,两次在台州全市发文推广经验。

2004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黄岩考察时,对黄岩的“三化十二制”给予高度的评价与有针对性地指导:“黄岩的‘三化十二制’较好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明确村支部是领导核心,是起领导作用。同时,村委会的权限可以体现,职能也可以体现。黄岩这个措施比较好,有很多实际的经验,取得了好的效果,可以进一步探讨、总结、完善、提高,进而推广”。

“三化十二制”是黄岩地方党委根据中央的政策,结合黄岩基层的实际,不断创新发展结出的硕果。具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探索和完善。

1998年到2004年是探索与建立阶段。针对农村建设中一些村存在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干部作风不民主、村务管理不规范、村“两委”班子不团结等现象,1998年,黄岩区委调查研究后,在台州全市率先推出了村级“民主议事日”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1999年,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村级重大事项联章联签制度;试行《村“两委”工作规范》,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先党内后党外讨论决定重大事务制度,明确了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2003年,出台《进一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2004年5月出台实施《黄岩区村级管理工作规则(试行)》, 提出了三大目标: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自治法治化、村务监督民主化,并总结了十二项制度,简称为“三化十二制”。

2004年到2017年是落实与发展阶段。2004年6月,按照省委书记习近平调研黄岩时对三化十二制“进一步探讨、总结、完善、提高,进而推广”的指示,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深化完善推广村级管理“三化十二制”的决定》,印发《黄岩区村级管理“三化十二制”实施细则》,全面推行“三化十二制”。2007年,出台《关于实施村主职干部评议评优制度的意见》,以促进村“两委”关系更加和谐和工作作风的转变。2011年, 实施“村账笔笔清、村事件件议、村务人人明”工作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2014年,修订《黄岩区村级治理“三化十二制”实施细则》,进一步将黄岩村级组织管理的实践经验制度化。

2017年以来是深化与拓展阶段。2019年,黄岩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形成《新时代村级治理“三化十二制”实施细则》,对初始的“三化十二制”进行全面升级:党的领导全面化,基层治理现代化,有效监督常态化。

黄岩“三化十二制”规范了村级组织的运行,提供了 “三治融合”的黄岩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黄岩贡献。

粮食超纲、打造“模具之都”是黄岩地方党委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成功实践,而颁发《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三化十二制”是为先进生产力提供充满活力的机制,是探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在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征程中,黄岩人民将继续探索实践、砥砺前行,奉献自己的智慧。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岩历史上那些“第一”背后的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