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21-7-14 09:47

湖里桃源岭脚村

黄岩西部山乡上垟几乎环了半个长潭湖,因其风光胜似桃花源而被称作湖里桃源,岭脚村则是进入上垟库区的第一个村庄。从水库坝头沿东岸环库公路向南,一路蓝天白云,湖水长碧,山环水绕,抱绿拥翠,山光水色,相互映衬,不到20分钟便到达岭脚村村部。

村庄群山连绵,秀岭叠翠,碧波荡漾,可说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村干部牟桂华介绍,岭脚村由大岩、岭脚、双桥及毛岙岸等4个自然村组成,位于长潭水库南源头东岸,与平田乡相邻,背依大岩山,面朝白鹭湾湿地公园,村前红杉树连片,村中果树成林,自然风光优美,四季景色宜人。村里现有村民约600户,人口1400多人,村舍沿环库公路分布,依山傍水,一幢幢新式房屋在绿树掩映中错落。

据村志记载,清代时,这里只有朱鲍二姓。因鲍氏犯了命案,逃离他乡,留下朱氏宗族。如今,朱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还有王、吴、牟、张、赵等十余个主要姓氏。其中张氏十八世后裔,自大荆庵前迁徙到此定居,已发展到二十九世。古时,因封建社会以大凌小,张氏寄纳为朱派。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天志说,岭脚现有主要劳动力遍布全国各地,以从事西瓜、提子等果蔬种植为主,而留在村里的以种植果蔬、水稻及花卉为主。他还说,村庄内有大岩山、雷鼓岩、老鹰岩、杨府硐、龙母洞、双鹅潭、车岭古道等多个自然景点,捧着香饽饽却瘪着钱袋子。



的确,岭脚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短短的一次走访已让人留恋不舍。特别是村里的这条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车岭古道,曾是乐清经黄岩通往永嘉的要道。

据《〈民国〉台州府志·卷四十一山水二》记载:“车岭在县西南六十五里。”《道里记》载:“自长潭桥西历小坑朱家桥下园村车岭计程二十八里四分,合长潭去县三十六里二分计六十四里六分,与乐清县接界,此岭砌自蔡全真妻车氏,故以车岭名。岭长约有十里之遥,由于村民居住在车岭脚下,村庄故名岭脚。”

青铜在《台州私盐古道》中记载了将产自浙中沿海地区的海盐运往西部的多条盐路,其中一条起点为乐清水涨或大荆的盐路,经过双峰乡、智仁乡、石施坑村、花台门、翻越车岭,经车里岙、岭脚、三官堂到达宁溪,在宁溪这里分成三支翻越括苍山脉,然后在谷岙岭会合。

车岭古道从乐清智仁石施坑花台门经关爷殿到达车岭头,然后从车里岙经半岭堂下到岭脚村。据当地老一辈的村民说,以前这条古道上,往来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或走亲访友,或带着山里货去赶集。古时,黄岩人将大量竹木通过这条道运送到乐清、温州,力气好的一次能背四五根粗大的毛竹。毛竹的一头拖着,伴随着“沙沙”声划出了岁月的痕迹。此外,岭脚村古道入口当年还是盛极一时的竹木交易场所。

古道的山脚下曾有一座庙堂,历史悠久,里面种着粗壮的松柏,两个人都抱不过来。那时,僧人们时常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休息的场所和茶水。遗憾的是,如今已无迹可寻。

车岭半岭堂下150米处有一块岩石叫马头岩,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据传,这块马头岩原本是一匹山马,养它的是这座山,人们都尊它为山神马。每年秋过冬来,仙居人都要到大溪、水涨等地人工挑盐。挑夫们每次都要挑一二百斤,挑到半岭堂时,人人都肩头红肿、精疲力尽。山马见状,自愿为他们代劳,健步如飞地运送到目的地,天天如此,甚至一天要运送数次。在一次急送中,它用力过猛,一脚踩在水坑下一块岩石上,至今留下一个深陷的脚印,人们把这脚印称为马脚迹。又有老人们说,这山马曾跑到仙居偷吃田里的麦子,人们顺着遗落的麦粒,找到了这匹马。为让马儿不再偷吃粮食,人们请来高僧用法术让它固守于此。高僧告诫马儿:“安于此处,便无忧口粮。”之后,人们经过石马总会往它嘴里塞树叶,这石马也成了古道上特别的风景。到现在,村里依旧流传着“喂过马,登山不吃力”的说法。

古道全部由不规则石块紧密拼铺垒砌而成,坚实而又古朴,石上已爬满青苔,缝隙间长出杂草,像一条酣睡的青蛇在绿水青山间蜿蜒。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块石则像一个个方块字,千年的风霜雨雪,写尽岁月的沧桑。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特别是近些年村村通公交,古道行人渐少,只有些许徒步穿越的“驴友”,追寻着前辈留下的往事踪影。

上下车岭古道需两个小时,这断然是不会寂寞的。幽深的峡谷升腾着氤氲山气,如一幅神奇的轻纱帷幔,精致而婉约地绘成了一幅山水画卷。粗犷的山峦,敦厚的石道,别样的情趣,万般的风情,不知是人在景中走,还是景随人流动。它会给你波澜起伏,荡气回肠,心旷神怡的感触。



人们看风景,少不了寻点土特产,舌尖上的岭脚也别有风味。

鱼对于南方人而言,是有着特殊情感的一种食材,仿佛懂事起就有和小伙伴下河摸鱼捉虾的记忆。上垟乡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一种古老传统的手艺——制作鱼干,现在岭脚村还有十来户人家从事这行当。传统的鱼干是用鲜鱼处理后,晒干制成。而岭脚村的鱼干却不同,它的秘诀在于炭火慢慢烘烤而成。制作鱼干最有名的要数陈家夫妻,他们做小鱼干有几十年了。

制作小鱼干的方法十分简单。将小鱼的内脏去掉洗净,然后均匀平铺在蒸盘上,以免因受热不均而生熟不一。蒸鱼用的灶台是那种传统的大锅灶台,现在已很少看见,这也是小鱼更为酥香的重要原因之一。小鱼蒸熟后,晾去小鱼上的多余水分,这时可以将铁锅从灶头拿出,将控干水份的小鱼放在铁丝织成的网盘上,准备用炭火烘烤。接下去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炭火中加入一整盆的松树粉,并且要把锅灶封好。利用松树特有的气味将小鱼熏香,同时也可以为小鱼熏上金黄的色泽。村民说,用炭火慢慢烤出来的小鱼干跟那种晒干的不一样,没有了腥气不招苍蝇,吃起来酥脆,嗅着清香,是吃货们的小零食和不错的下酒菜。

除了用松树粉烘烤的小鱼干,村里土法卤水点出的豆腐也很赞。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二五卷《谷部》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等,大约到了唐时才叫豆腐。元代诗人郑允端的诗歌《豆腐》里写道:“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这将豆腐的原料、制作过程详细介绍,还对豆腐的色香味美极力称赞。

如今,还坚持着用老手艺制作豆腐的已经不多,在岭脚村有个祖传的王氏豆腐。可以制作豆腐的原料很多,王氏用的是黄豆。把泡发好的黄豆洗干净,在石磨上磨成浆,经沥汁滤去豆渣入锅煮开后,在锅中静置冷却。这时,豆浆的表面有一层凝结的皮,将它取下晾干,就是人们爱吃的豆腐皮了。

如何把豆浆变成豆腐?靠的就是那一碗毫不起眼的水,但它可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做豆腐的卤水。豆腐做得好不好,全看点卤如何。只见王氏左手拿着装有卤水的勺子,右手又是一柄长勺,一边搅拌豆浆,一边滴卤水。点多点少,搅拌的速度有快有慢,全凭经验。随后盖上锅盖,让其反应1.5至2个小时。最后,在容器上垫上一大块棉纱布,一勺一勺倒入已开始凝结的豆花。这时,可听到水从容器的缝隙流出淌在水桶里的滴答滴答声。水是黄色的,等到基本上不滴水的时候,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完全做好了。

这样的豆腐软嫩适中,无论是用来煮汤、炖煮还是炒制都很合适,豆腐皮用来煮汤可以丰富汤的口感。是夜,一家人坐在长板凳上,围着四四方方的古旧桌子,聊一聊邻里家常,粗茶淡饭,伴着远方传来的几声犬吠,便是最为平淡的幸福时光了。

这些留下来的传统手艺,将我们记忆中的味道通过这样朴素的方式保留下来。如今,我们早已长大,再尝上一口这老手艺做出的老味道,是不是能够打开那扇记忆的大门?

我走访在仲夏,却期待着秋的到来,愿田野流金的成熟带来丰收的富足,红杉树的红释放出红红火火的喜气。


来源:今日黄岩

lhf188 发表于 2021-7-15 09:24

只是介绍,要是能上些照片就更好了。

hhhzzz 发表于 2021-7-15 15:24

{:1_136:}{:1_136:}{:1_13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里桃源岭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