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疏浚,惠及千秋—— 官河治理那些事
西江闸旧照片
■戎怡
黄岩地处温黄平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饶的田产,历史上有“温黄熟,台州足”之说。由于濒临东海,虽能得大海渔盐之惠,但也常受海水倒灌、农田斥卤之患。近代黄岩著名学者王棻在《黄岩水利考》指出:“水利者,有浚河、建闸二事焉。”文中列举了自宋至清十次重大的疏浚官河行动。
黄岩官河于五代年间开凿,连接椒江与金清两大水系,属于温黄平原灌溉、排涝的主干河道,也是连接黄岩城区、太平、路桥、海门之间的运输大动脉。历代县志里均详细记叙了官府对官河的治理。南宋彭椿年的《重修黄岩诸闸记》,清刘世宁的《浚河建闸记》、齐召南的《黄岩河闸志序》等文献,也从不同角度对史上的官河整治作了介绍。
一、宋元明时期整治官河大事记
宋元祐年间(1086—1094),罗适任浙东提刑时,见官河年久未浚,壅塞不通,作出浚河、改埭为闸的治水方法。疏浚官河,兴建石湫、黄望、周洋、永丰四闸,并建常丰混水闸。
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常平使时,至黄岩巡视,见水利工程多有废坏,便上疏朝廷建议修建官河上的水闸。在《修闸奏状》中强调:“惟水利修,则黄岩可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可无饥馑之苦。”建议疏浚河道,兴建回浦、金清、长浦、鲍步、蛟龙、仙浦六闸。惜次年调任江西。翌年,后任勾龙昌泰在县丞刘友直及地方乡贤协助下完成了官河整治和建闸大事。
绍兴十九年(1149),杨炜在干河上重修常丰混水闸。庆元三年(1197),李谦(字大性)再在柏树巷口建清水闸。
嘉定十九年(1226),知县蔡范主持疏浚官河、县河。针对闸口淤泥,采用叶森创议的爬梳法,以保浦口畅通,并保障进了潮水的农田免遭咸碱侵蚀。
元大德三年(1299),知州韩国宝再浚官河。大德八年(1304),建西城闸即社稷闸。
明嘉靖十八年(1539),官河又严重淤积,知县方介组织疏浚,建永通闸。台州郡守周志伟在《请开河疏》中叙述了他在任时期督导黄岩、太平知县浚河的经过,时黄岩知县正是方介。
二、近代治理官河的主要事迹
明末清初,南官河再次淤塞成沟洫,县城到路桥的船只都绕道东官河。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县刘宽大举组织疏浚官河,不到两个月,就将北门混水闸至石湫闸河段治理畅通。自此,黄城至路桥40里之间可通舟船。
清乾隆年间,境内城乡河道已近六十年未曾疏浚,淤泥涨塞,涝旱灾害频繁。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刘世宁深入各地踏勘,大规模疏浚城乡河道,兴建双龙、西仙浦等6座闸,并修理旧闸坝14座。
同治九年(1870)正月,知县孙憙组织大规模疏浚县河、官河,将县境内的河道作了一次整体治理,并重修多座古桥。知县亲临治水工地参加劳动,大大激励了民工的浚河热情,两岸乡民踊跃投工,最高日出勤达万余人。鉴于浚河工程浩大,百姓负担太重,孙憙又向台州知府请准免征当年徭役。
另外,清末有知县关钟衡治水,筑金寺坝,建外东浦闸;乡贤徐玉玑以工代赈,重修新来桥闸,重浚官河等事迹。
1921年,黄岩遭遇飓风袭击,灾情严重,黄岩知事宾凤阳带着儿子亲率木排、木船赴灾区营救;带头捐俸,筹款筹粮,解济灾民;以工代赈,招集二千余民工疏浚西江,九个月凿通永丰、永济、永利、永顺四条河,继而重浚南官河及东官河之王门岙至双龙闸河段。宾凤阳离任后,乡民感怀他对黄岩水利的贡献,在高桥头建祠纪念之。同年,乡绅杨宗宇筹资疏浚自瓦河头至双龙陡门一段。
1931年,疏浚了城关至山头金等河段。
1933年,民国时期水利部门兴建西江闸。随后,县建设科对疏浚官河作了全面规划,分年逐段地整治了西江至小南门、金寺坝至石曲唐桥河道。
1947年2月,政府公署开凿柔桥汇,自柔桥路廊向西至护城河长172米,宽14米,底宽3米。
三、1949年后的官河建设
1949年后,政府加紧水利建设,多次发动民众开展治理官河运动。1958年,疏浚小南门至路桥河段,全长17公里,河宽20米,深4.5米,投放劳动力10万余工。
上世纪60年代初,长潭水库建成后,官河列入水库灌区配套工程项目,于1963年11月疏浚小南门至汇头金河段,全长13.7公里。另外西江至小南门、小南门至金寺坝、金寺坝至十字泾,三段总长17.7公里的河道,也在同时治理竣工。工程完成后,官河的状况大大改观,河床加宽,流水量充足,使得内河航运业得以空前发展。
1963年,拆除官河上的金寺坝,改建为坝头控制船闸。1965年、1973年又分别改建坝头上下两座控制闸以调控水位,同时保证路桥至黄岩城区水路运输畅通。
1999年1月,区政府分步实施南官河综合治理工程,对南官河进行疏浚、筑堤,完善沿河的排污设施,使之旧貌换新颜。
2001年7月开始,又对境内南官河全线进行恢复性疏浚,使连接西江的300米河段得以疏通。2004年,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十里铺800米的河段进行环境美化,对城区到坝头7.57公里主河道进行清障、截污治理。
2012年初,区政府组织多部门联合行动,对流经区域沿岸的排污口、畜禽养殖场、学校、餐饮业、洗车场等全面整顿。区水利局则组织东官河疏浚,范围为黄岩小东门到江口的山头金闸,全长7.5公里。在治理河道的同时,新建了永裕、仙浦合并闸。其间,对山头金闸与双龙闸进行了维修。
2013年4月,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成立,开始对东官河进行全面治理。5年时间,河道拓宽至20~38米,新建、改建桥梁46座,沿岸建设15米左右宽度的公园,形成生态景观……
经过几十年的整治,官河这条千年“浙东小运河”不但恢复原有河道功能,而且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已成为水景融合的休闲乐园。
四、灌溉泄洪的功臣——官河古闸
黄岩治水、兴修水利工程从罗适开始。宋元祐年间,罗适为解决蓄泄矛盾,始建石湫、永丰等4闸。淳熙年间勾龙昌泰、李洪川相继建陡门、蛟龙等6闸。从此,温黄平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河网蓄泄系统,粮食生产空前发展。清乾隆年间,知县刘世宁增修6座水闸。到清末,黄岩域内水闸增至28座。
自在三江口建造了永宁江船闸之后,黄岩官河上的水闸失却了原先的功用,最终被废弃。然而这些水闸曾经对黄岩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那些建造者们的功绩必将永垂史册。
1.陡门闸
陡门闸是朱熹议建的六闸之一。遗址在红三村,俗称闸门头,黄海古道自此开始。
陡门闸始建于宋淳熙十一年(1184),后迁徙到仙浦村,元大德年间重修。明代晚期又废。清乾隆年间,刘世宁重建徙于下洋桥,名曰陡门新闸,即今永裕闸。
乾隆廿一年(1756),由乡民筹款公建仙浦闸。二闸今均已废弃不用,水利部门于2009年在永宁江畔兴建永裕、仙浦合并闸,历时2年竣工。
2.蛟龙闸
蛟龙闸俗称下闸,系朱熹于南宋淳熙九年八月间,实地堪察选定的闸址。位于江口下闸村。这河段,在宋时离海较近,潮涨潮落极易淤塞。嘉靖庚子年知县方介曾疏浚,第二年复又淤塞。明清时期废弃不用,直到清晚期才重修启用。今已废弃,遗址犹存。
在其上游约百米处另有一闸,称为上闸,史称双龙闸,位于东官河的分支双龙浦口。相传五百年前,因下游的蛟龙闸淤积堵塞,便在此新建双龙闸。至乾隆廿一年,知县刘世宁改建双龙闸至新来桥村后,此闸便废弃不用。今闸桥下旧闸门保存完好。
3.常丰混清二闸
二闸位于县河主干河上。宋元祐年间,提刑罗适始建混水闸,绍兴十九年(1149)杨炜重修。庆元三年(1197)提举李谦再建清水闸,元大德年间知州韩国宝重修。清混二闸巧妙运用,可有效防止咸潮进入内河。遇汛期,则将二闸同时开启,用山水冲刷官河淤积之泥浆。嘉靖壬子年,因筑城墙,在浦口跨河拦设陡门,只容水流,船舶不再通行。
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县关钟衡便委派许企谦、章育等重浚东浦,并修理古闸,是为外东浦闸,用以抵御永宁江咸潮,储蓄九峰溪淡水,并于南乡发洪水时分泻南官河水势,减轻水患。
4.西江闸
西江流域自古是稻谷、柑橘的重要产区。长期以来,因永宁江潮水倒灌,河床淤塞,淡水不能储蓄;汛期遇大潮则常常泛滥成灾。1927年章育任县建设科长,再提议建闸。报请省建设厅批准,并委派温岭水利工程处胡步川总工程师负责工程建设。1930年11月西江闸工程处成立,1931年11月12日破土动工。
工程建造过程颇为艰辛,因地质土层原因,致使工程屡遭波折,舆论哗然,胡总工程师遭受到不公正的责难。他两次发表告全县人民书解释原委,积极善后工作。
1933年6月中旬,西江闸总体及配套工程全面告竣,闸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宽20米,高7米,为八孔胸墙式中型水闸,总耗资11.5万元。6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
抗日战争期间,日机轰炸黄城时,西江闸中弹一枚,闸体严重损坏。于1941年10月维修完工。
1949年后,政府十分重视西江闸的管理,分别于1950年、1954年多次维护与补漏,1961年、1971年两次将老闸门置换成折板式铜丝网闸门,1980年再进行了一次维修。
西江闸为阻挡咸潮,储蓄淡水资源,防旱抗涝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江流域近200平方公里的农田因此受益。长潭水库建成后,又对控制水源东调,灌溉温黄平原100多万亩农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今的西江闸已失去了其历史功用,但是成为了黄岩城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永宁公园内闸门管理房的北墙上,嵌有《西江闸工程纪略》《修理西江闸碑记》两块石碑,记录着当年建造和维修西江闸的历史情况。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