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微园改变了两个村
人气旺了,村民富了,两个村历史上的隔阂消除了两个曾经有过恩怨的邻村,因为小微园区的落地、发展,携手共奔小康。
联丰螺屿工业园坐落在黄岩区高桥街道的联丰堂与螺屿两个村上,去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
9月28日,一场名为“迎国庆、庆秋收”的游园活动在联丰螺屿工业园举行。园区周边的村民与博远学校的小朋友欢聚一堂,在《歌唱祖国》的音乐声中,一同感受丰收的喜悦……
小微园落地,发展进入快车道
“过去,我们这里地少人多,年轻人都到外面讨生活。小微园区的建设给村里带来了巨变,企业多了,人气旺了,村民富了,人心齐了!”螺屿村党支部书记陈永华说。
陈永华在园区办了一家塑料家具厂,生意红红火火。
从地图上看,联丰堂与螺屿两个村紧挨在一起,位于高桥街道的西南角。以前,村民农耕为业,水稻、席草、杨梅、甘蔗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由于交通闭塞,收入单一,村民们日子过得紧巴巴。
由于靠得近,联丰堂村与螺屿村共用一处山塘作为水源地。20年前,两村因为用水问题产生纠纷、引发械斗,一度村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2007年,联丰螺屿工业园开始建设,一直发展缓慢的联丰堂与螺屿两个村进入了快车道。
2013年,联丰螺屿工业园正式投运,并迅速成为高桥工业经济后来居上的“中流砥柱”。目前,这里已落户44家企业,其中不乏“青蛙泵业”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
去年,联丰螺屿工业园开始启动二期工程,规划用地面积18.24公顷,这是浙江省级“坡地村镇”唯一工业项目试点区块。小微园区的扩容,又为当地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日前,2020年台州市星级小微企业园名单公示,联丰螺屿工业园拟被确定为二星级。
党建引领,消除多年隔阂
小微园区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首先是基础设施变好了!”联丰堂村党支部副书记薛明富说。
过去,村民到黄岩城区要花2个多小时。如今,与园区配套的道路四通八达,城乡公交站就在家门口。
同时,随着园区供水工程的建设,当年的供水矛盾早已不复存在。
村民刘玉会是从安徽六安嫁到联丰堂村的外来媳妇,她感叹地说:“2014年,我第一次来到联丰堂,村里没有路灯,晚上一片漆黑。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如今,村庄变亮了,变热闹了,改变就在这几年。”
近年来,高桥街道投入200多万元建成750多平方米的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并设置联丰螺屿小微园党建联盟,涵盖园区里的5家两新党组织和联丰堂、螺屿两村的党组织,通过集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志愿者活动等,促进了两个村党员互动交流。
“党群服务中心还邀请区妇联、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为企业职工和村民就妇女权益保障、乳腺癌防治等知识开展专题讲座,两个村群众之间交流不断增加。街道还定期组织开展学习会,邀请两村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和群众参加,在潜移默化的交流学习中,进一步消除隔阂。”高桥街道组织委员黄晓琳说。
此外,两个村的文化礼堂在黄岩都小有名气。螺屿村的文化礼堂以弘扬家风家训为特色,是全市三星级文化礼堂;联丰堂村文化礼堂在宣扬清廉文化的同时,也成为村民文化活动主阵地,小广场每晚都传来广场舞欢快的音乐。
“两村的文化礼堂定位都是‘立足本村,辐射园区’,在文化礼堂举办的公益性的候鸟学堂、少儿书法培训也是如此。”高桥街道宣传委员朱晓龙说。
村民返乡,携手共奔小康
小微园区给村民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收入的门路更广了!
园区的工厂为两村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岗位,据不完全统计,两村村民共有近300人在联丰螺屿工业园里上班。村民顾苏君说,同样是打工,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得到家里。
家门口产业兴旺,不少原先离开老家的村民开始返乡发展。50多岁村民薛雪良以前一直在外做水果批发生意,看到村里外来务工者增多,2014年回家开了一家饭店,靠着价廉物美,每日就餐者排成了长队。
葛顺友是从联丰堂村走出去的一位老板,去年他回乡创业。通过投标,他承租村里2.2万平方米的土地,用来建设淘宝电商园,对外招商,为更多创业者提供场地与支持。该项目预计2020年年底完工,而对于联丰堂村来说,土地的出租一下子增加了每年近20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联丰堂村村民葛程飞扳着手指说,村民们除了打工或者创业的收入外,现在还有以下这些收入——失土农民保险,全村应保尽保,每人每月有近2000元;房租收入,园区2500多名职工,基本上都是在两村内租房;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
“以前,我们村是穷地方,年轻人没事干,赌博盛行,姑娘都不愿嫁到联丰堂。现在,大家都很忙,联丰堂村名声也变好了。”葛程飞说。
“联丰堂与螺屿两村村民之间现在有没有联姻呢?”记者问。
“早就有了!”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回答。
来源:台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