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探索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路
黄岩美丽乡村一角。(黄岩区委宣传部供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开栏的话
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中宣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根据中宣部活动要求和省委宣传部部署安排,我市已于7月底启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调研点推荐工作。本报今起开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专栏,报道我市4个县(市、区)、38个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非凡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台州在浙江“重要窗口”建设中的显示度、贡献度。
本报记者沈海珠
“我们离城区远,虽然山上的妇女都有一手做馒头的手艺,但谁都没想过靠卖馒头发家致富。”65岁的戴华彩是黄岩区屿头乡布袋山村的“馒头大王”,平均每天要卖五六千个馒头,一年净利润四五十万元。
布袋山馒头之所以能从深山卖到城区,带富一方百姓,得益于黄岩区产业扶贫的赋能。
近年来,黄岩区委、区政府积极发动区内112家企业与薄弱村结对,将产业、项目、资金、人才等优势转化为结对村的发展动力,不断探索产业扶贫之路,以实干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2019年,全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61元,排名全市第一。
“生态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本”
位于黄岩西部长潭水库上游的沙滩村,依山傍水、底蕴深厚,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这里有间“粮宿”因冬暖夏凉而远近闻名。
正如“粮宿”其名,这间民宿是由粮仓改造的,别看这“粮宿”不大,却处处藏着“黑科技”。庭院里配备着高颜值的渗水草坪及生态景观;顺着屋顶铺设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能将雨水净化后回收利用……
粮仓化身现代化“绿建筑”,正是黄岩区以绿色为乡村振兴赋能的一个缩影。
黄岩西部山区腹地辽阔,占本地总面积近三分之二,由于大多属于长潭水库保护区,基本禁止工业发展,畜牧养殖等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严格限制,西部山村经济薄弱,村民陆续搬离,成为老旧萧条的“空心村”。
转折发生在2013年,黄岩请来了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指导建设美丽乡村。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8年来,杨贵庆教授实地指导,“手把手”打造出了黄岩西部的两个网红村——屿头乡沙滩村与宁溪镇乌岩头村,让古村落重聚了人气、带富了村民。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让古村落、古建筑“活”起来,还要可持续发展,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逐步改变库区村民增收困难的窘境。
近年来,黄岩区将“两山”理念作为破解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共生问题的“发展钥匙”,充分依托黄岩西部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将“生态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本”,贫困群众得到有效帮扶,实现稳定增收、精准脱贫。
富山乡李家山村发展绿色优质的高山蔬菜,把山沟沟里的小山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村民“靠山吃山”实现致富梦;上郑乡依托自身资源,建设千亩中药材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帮助村民脱贫致富……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黄岩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山区脱贫的双赢新路径。
“三化十二制”作为“强村之基”
“大家仔细核对一下村里的每一项支出。”每月15日是黄岩区东城街道双浦村的“核查日”。对于这个厂房林立、村集体资产雄厚的富裕村来说,繁杂的财务往来已是常态,但是依靠规范化的财务管理流程,十几年来,双浦村主职干部没有出过一例财务问题。
在“三务”公开栏上,村监会成员杨仙玉将最新的财务明细表认真张贴好。“村账笔笔清、村事人人议、村务人人明”是群众对“三化十二制”通俗的解读。
“双浦村是黄岩执行‘三化十二制’制度的示范村,16年来,从一个破旧的后进村变成了繁荣文明的新农村,离不开‘三化十二制’这本村级治理宝典。”该村党总支书记郑士君笑着说,村集体资产涉及每一个村民的切身利益,监督好、使用好每一笔村集体资产,减少矛盾、纠纷,是村级治理中的关键一环。
双浦村的转变是一个典型,但绝非个例。南城街道山前村原先积弱积贫,2008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以后,通过“四议两公开”凝聚起发展共识,发动党员向银行贷款650万元用于村庄发展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山前村从昔日的“水窟塘”蝶变为总资产4亿元的“幸福村”。
只有账算清了,事理顺了,人心齐了,村庄的发展才有向心力。从“水窟塘”发展成“幸福村”的山前村,从“空心村”转变成“网红村”的沙滩村,从“落后村”成为“富裕村”的西范村……无不彰显着“三化十二制”的强大动能。
如今,“三化十二制”作为村级治理总纲,涵盖了村级组织运行的方方面面,通过履诺考评、廉洁履职、三资管理、三务公开等制度,真正将村干部的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通过“三化十二制”,黄岩区抓住了乡村发展中的关键少数,促使贫困村脱贫“摘帽”,带领村民全面奔小康。
来源:台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