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的小康“密码”
名片
黄岩,是台州市主城区之一,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亩产跨“纲要”、超“双纲”的县,在全国第一个出台推行股份合作制红头文件,享有世界蜜橘之源、中国模具之都、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国家火炬计划塑料模具产业基地、中国电动自行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模具产业升级示范基地等诸多美誉。
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545.91亿元,增长6.7%。目前已形成模具、医化、塑料制品、机电、工艺美术、摩托车及汽摩配件、食品饮料七大支柱产业。
乡村振兴,空心村变身旅游村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从黄岩城区出发,开车一路往西四五十分钟后可到达宁溪镇乌岩头村。乌岩头村,因村子东边一条溪流中的乌岩石得名。
爬满青苔的老樟树,石墙黑瓦的民居……如诗如画的风景吸引了不少人到村里游玩。
曾经的乌岩头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很多老房子由于无人居住,渐渐破败倒塌。渐渐地,村子成了典型的空心村,只剩一些留守老人。
直到2014年,乌岩头村迎来了转机:黄岩区委区政府与同济大学合作,对村落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作为黄岩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贵庆,带领团队为乌岩头进行村庄规划设计。
自此,乌岩头村开始旧貌换新颜,村庄的人气也渐渐旺了,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旅游村。“我们都没想到,村里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陈元彬,土生土长的乌岩头村人,他建起了村里第一家民宿。他说,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经营下来生意还挺红火。不少出去的年轻人也想回家发展。
类似的故事也在屿头乡沙滩村等地上演。2018年2月,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在黄岩成立,成为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黄岩样板”。
同时,黄岩区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被列为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市、区)。
三化十二制,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基层治理是一切治理体系的基础。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到老百姓脸上是愁容还是笑脸。
新前街道西范村店铺林立、厂房众多,2019年村集体收入2000多万元。尽管财务往来多,然而,十几年来,西范村的账目没有出过一笔问题。
这得益于村里实行的村级财务联章联签制度,每个月的15日和29日晚上,十几名村两委班子成员都会坐在一起集体办公,对上半个月来的村集体收支情况进行核实签字。
“这张是水泵费和车费,下面一张是菜市场排污管的费用。”
“菜市场这个费用,还需要一个证明人签字。”
……
董伟,村里的水管维修工,对他来说,每次和村里结算维修费用都是一次“考验”。“每个村干部都会问,一开始很不适应,不过这么多次下来习惯了。一圈签字下来,20分钟左右就够了。”董伟说,有什么问题当场说清楚,当面提问,每笔钱用得都明明白白。
“‘三化十二制’第10条联审联签制度,就是在我们村首创的。”村党委书记傅永德自豪地说,集体办公、财务联审联签,让村账公开透明,减少了纠纷和争议。同时,村级事务也可以得到及时讨论解决。
账算清了,事理顺了,人心齐了,村庄的发展也就有了向心力。
可以说,西范村是黄岩区村级治理“三化十二制”的一个缩影。16年来,黄岩区持续推进“三化十二制”的深化拓展,出台“三治融合30条”治村标准,提炼“乡村振兴工作十法”,编制“三化十二制”地方标准……各项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各项制度逐渐规范化、标准化和体系化,在新时期愈加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和生命力。
来源:台州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