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20-9-2 09:24

水网交错,推动城乡经济繁荣—— 千年水乡话官河



东官河和南官河交汇处。

■戎怡

一、水网交错的官河

民国《台州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黄岩“县境之水曰河、曰江,在城廓曰县河,入乡区为官河,或支而为泾。江之正流为澄江,其别浦为西江。”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黄岩江河分布的特点。古黄岩地貌复杂,永宁江与金清港两大水系东流入海,其间由西江、南中泾、南官河、东官河、临湖官河、永宁河、三才泾河、七条河等河流南北贯通,交错纵横,衔接两大水系,编织成庞大的水网,集灌溉、泄洪、航运为一体,保障了温黄平原农田的生产和人民生活;同时,也沟通了黄岩县城及周边乡镇的物资集散,承载着椒江以南地区文明的发展。

黄岩官河开凿于五代(907—960)时期,大约在吴越王钱镠大兴浙东、浙西水利时所修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官河自县东南一里起,主流由南浮桥开始,“南流至乔岭(今温岭)一百三十里,广一百五十步”。宋时的黄岩,干径流域几乎囊括台州永宁江以南、西江河以东的整个区域。以后,官河的规模逐渐扩大,最终与自然形成的溪流河道相互贯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官河体系。民国《台州府志》就记载了官河体系中的相关河流:

南官河,出南水门在金带河与东官河交汇,主干河过杜公桥、梅关,经樊川、十里铺、桐屿,在路桥与永宁河汇合,然后过峰江、泽国抵新河入金清港,继续南流至太平(今温岭)。

东官河,由五支河干河东流,经山亭街分流,一支南下至小南门,在金带河与南官河汇合。主流出东水门,过小东门、陡门闸,再经双浦、山下郎、江口诸村,在下闸村过蛟龙闸后,曲折东南流,在栅浦汇头金南流至路桥,与南官河汇合。

临湖官河,自院桥街太湖闸往北,经浦口东与南中泾合流,过店头街后折向东北,在十里铺与南官河交汇;另一支东流至沙门店,过西林桥入鉴洋湖。

西官河,汇集松岩、岱石诸山下来的溪水,北出桥头王,东流过大树下、罗家汇、圣堂,出社稷闸,注入西江。

金带河,在迎薰门外,连接东官河与南官河,此为西江入官河第一支流。县西部的竹木、县东南的米麦都依此河往来运输。同治年间西乡士绅在金带河设局收盘运之费。将盘运之收费用于河道疏浚,不足部分再从两岸民田里按亩抽费。

另有支河如永丰、永顺、西建、南中泾、三才泾等等。如此,几条官河与支流经纬交织,四通八达,勾连起今黄岩与椒江、路桥、温岭之间的联系,千百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已经消失的县河

在古代,官河与永宁江、西江等河流将黄岩城四周环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又通过4个水门(即东陡门、车浦陡门、南陡门、东浦陡门),与城内的县河相互贯通,纵横交叉,曲折有情,布局井然,设置巧妙;城内的街巷与河道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格局。

县河,从南水门向北一直到北水门的是干河,长约1200米。有支流5条西流,名五支河。

五支河的最北一支西出大寺巷,第二支西出东禅巷,南一支出寺后巷,最南一支西出横街;而中支西出道义巷分流,一支西流至塔院头折北至黄道街,另一支西汇于城隍庙下,过县衙折北于寿宁坊,然后绕县府一周,西会于洪家巷,至五马巷与南支河汇合,出西水门入西江。

沿干河自然形成一条长街叫天长街。沿河有多个水埠头,常年有各地船只靠埠装卸货物。大街小巷满是商铺作坊,自然形成集市贸易。当年黄岩城是方圆百里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官河促进并影响着黄岩县城与海门、路桥、太平各地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从明末起,县河渐渐淤塞,除干河可通舟船外,支河已失去航道的功能。官府曾努力整治多次疏浚,收效甚微。民国初期,南北四支河全部淤塞,仅存干河与中支河。

再后来,河道中垃圾填满,淤塞不通。逢台风大雨满街积水,久晴则臭气熏天、蝇蚊成灾。于是政府在1958—1960年动员民众填土造路,五支河填实,主河道也从北填至今青年路口。到1984年,剩余河段也最终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年路、劳动路、天长街等街道。自此,县河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三、曾经繁忙的客货运输

黄岩水运历史久远。南宋以来,拱辰门内外客栈旅馆星罗棋布,商铺作坊林立,永宁江两岸到处亭台楼阁,驿站邮馆迎来送往;南岸有多座码头,水上运输十分繁忙。民国初期,在利涉桥附近再建码头六七座。1949年后,黄岩港相继改建和新建了三座码头,货运扩大至外海。

内河航运始于五代时期官河开凿后。官河是连接黄岩县城、太平、路桥、海门各地的运输大动脉,素有“浙东小运河”之称。依凭官河及支流、浦、泾,内河运输由小到大逐渐发展。东南平原及滨海地区的稻谷、食盐以及砖瓦等主要运往黄岩县城、路桥、海门等各大集镇,西部山区的竹、木、柴、炭等运往东南各乡镇,大量的农副产品则源源不断地往来于官河之上。

其实河、江、海运输往往是联运的,比如季节性的大宗货物如柑橘等,从官河及永宁江汇集到海门,再中转外海运往宁波、上海等地。又比如明清时期的“海禁”以及民国抗战时期,海运受阻,温州方向来的货物一般都转道乐清湾,从温岭经官河运达永宁江再转临海,改陆运至宁波、杭州等地。

早期货运是民间运输,内营船自揽货源,自行承运。1949年后,政府对民营船只进行改革,从合作社到后来的运输社,都集中管理,运输市场规范有序。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内河运输货源剧增,个体和乡镇运输队成了内河货运的主力,集体运输社也承包责任到社员。

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发展,内河货运渐衰。到本世纪初,除了黄沙、砖瓦等建材外,少有货物走内河水运了。

据《黄岩交通志》记载,到了近代,江河客运已从早期的民间赶集小船的人货混乘,发展成专用客船与航线。

清宣统元年(1909),内江就有航班永裕轮、永新轮航行于黄岩县城至海门之间。民国初期永裕轮、永新轮合营成立黄海公司,开辟了黄岩至临海航线。1930年7月,本地人陈少白打造黄济轮,黄岩县城到潮济航班开通。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台州内河临黄椒合营船务行。1956年改名黄岩县海门轮船公司。1958年并入省航运公司海门分公司,成为其下属客运站。

而内河客运,到民国晚期,官河上航线发展到12条,主要有黄岩至路桥、黄岩至店头、路桥至院桥、院桥至金清、店头至院桥、路桥至金清等。共有小汽船与航快船21艘。

1949年后,内河客运逐渐兴旺,客运航班增加到18条,成立了多个内河运输社。1988年底统计全年客流量达93.57万人次,航线达1271万人公里(海门已析出,未含)。

随着陆路汽车客运的日益兴旺,水路客流量渐减,黄临线、黄济线、黄椒线以及官河的长短航线逐渐废弃。到上世纪80年代初,几乎全线停航。

四、记忆中的黄城古桥

在陆路交通相对落后的古代,河道密集,水路发达,自然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给河两岸的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随着社会发展,官河上架设了许多桥梁。从浮桥、平板桥到石拱桥,如一道道彩虹横跨官河,勾牵两岸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地域周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岁月更替,现今大多数桥梁已湮没,有幸保存的也为数不多,它们如明珠镶嵌于古河道上,印记着黄岩历史发展的足迹,著名的有鉴洋桥、三洞桥、下浦桥、绍兴桥等。

黄城内除了著名的五洞桥,其余古桥随着县河的消失几乎全被拆除。姿态各异的桥梁只保存在老一辈黄岩人的记忆中,少量的桥名则在现代地名中被保留下来,如柔桥、桥亭头、三板桥、南浮桥里等。

五洞桥,古称西桥,也叫孝友桥,位处西江河的西浦渡。宋代元祐六年(1091),黄岩知县张元仲,考虑河深流急,舟船过渡极不安全,便发动民众建造跨河桥梁。《嘉定赤城志》记载:“张元仲,字孝友,建安人,于西江上垒石成桥,桥修六十丈,广三丈。”自此天堑变通途,民众感其德,呼之孝友桥。然而,每逢大潮汛时节,海水倒灌,潮流冲撞,抑或上游山洪暴发,洪峰摧击,孝友桥时有损坏,最终毁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同年,县人赵伯澐主持重建西桥,即今五洞桥。五洞桥造型精巧别致,气势恢宏。每一桥洞由青油石筑垒成拱桥,五拱环环相扣,相形成趣,如长虹横跨西浦。其构造科学合理,经八百年完好无损,目前仍是黄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县桥,亦名回澜桥。在县衙谯楼前,宋宣和五年建,明隆庆二年县令杨廷表重修,在左右增建二桥。后废,清同治九年县令孙憙疏浚县河时重建。位置在今区政府大楼前广场的二水池上。

永宁桥,在县衙东百米处,宋建炎二年建。清同治九年县令孙憙疏浚县河时重建。

永利桥,在县衙东南的道义巷西口,旧名钱家桥。因桥上有亭,俗称桥亭。建于宋之前,清同治九年县令孙憙疏浚县河时重建,规模比原桥高数尺,昔为台(州)温(州)古驿道桥梁之一。位置在今青年西路孔园与黄岩大厦之间,俗称桥亭头。

东禅桥,因巷内有建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的东禅寺,巷以寺为名,巷东口的桥亦名东禅桥。在桥下有个埠头,乃天长老街重要的商用码头,每天泊满舸舨,大多是路桥、泽国、太平等地过来的运输日用品物资的船只。

桂枝桥,在山亭街西口,宋绍兴廿八年建,俗称双桥头。

双桂桥,在双桂巷西口。相传明代有陈氏兄弟志勉志简双双高中进士,建坊与桥庆贺,以双桂名之。街与桥都于1962年拆除。

新罗坊桥,即清水闸桥,在县干河北端的柏树巷。柏树巷古称新罗坊,因五代时期有新罗国人居住而名。咸丰辛酉年毁于太平军,同治丙寅年重修。

东浦桥,即混水闸桥,在县干河北端近浦口处。

柔桥,俗称牛桥,在今柔桥村,村因桥而名,同治年间重建。

南浮桥,明清前县志记载在县衙东南一里的横街与天长街交接处;另有浮桥在县南三里。而《台州府志》合二为一,南浮桥“在县南感应庙前东,宋时官河深阔,此处旧设浮桥”。

三板桥,在今直下街南端。古时候有南支河东通县干河,西连西江。清道光年间提督沈添华建私宅而填塞河床,河面仅存沟渠,百姓架三条木再铺三块木板为桥,故名。辛亥革命后改铺石板,河道成了阴沟。

卷洞桥,在西门外西官河上。1958年黄长路建成,此桥是连接五洞桥与黄长路的要道。1981年5月由桥名而命名沿河的道路为卷洞桥路。

岁月悠悠,千年永宁沧海桑田,留下的是黄岩人对这片土地永久的眷恋和不变情思;河道绵绵,九曲澄江的潮起潮落,记着的是黄岩人对这方山水的亲切和似水柔情。

来源:今日黄岩

ㄨ抹不去的回忆 发表于 2020-9-2 13:34

点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网交错,推动城乡经济繁荣—— 千年水乡话官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