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宋代制盐遗址现场直击
它入选2018年度 浙江十大考古发现它曾入选2018年度浙江十大考古发现
“天生曰卤,人生曰盐”。经人力加工的盐,功不可没。玉环前塘垟盐业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了2018年度浙江十大考古发现。
过去一年多了,我与前塘垟制盐遗址仅一面之交,还很生分,毕竟从小生活在市井,没接触过晒盐作业。2019年12月27日,我走进了参加过此次发掘的杨老师办公室。听说杨老师曾参加过2001年的玉环三合潭商周遗址考古发掘。杨老师办公室内很安静,地板上排着一溜的烧土块和红陶品,是前塘垟盐业遗址发掘的。我知道这些古物收敛着历史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我指着烧土块和红陶品问:“这些叫什么?用在什么地方的?” 他说:“圆柱状叫支座,三角形叫支臂,靴形也叫支座,都是用来支撑制盐的牢盆,烧土块用于彻灶箅,它们就是解开塘垟盐业遗址秘密的钥匙。”
他清晰记得那天,一位文物志愿者前来反映,他们办公室人员一起去了工地现场。大家辨认确定这些陶制具属于古代的,埋在地下已很久了,但都不知道这些东西究竟是用来干吗的。直觉告诉他们,这些小小陶具很可能与盐有关。因为不远处的密杏、后蛟村一带,就是宋代的密鹦盐场所在。他们又在桩基承台的基坑断面上发现了文化层。文化层,是指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
杨老师他们兴奋不已。采样后,一级级上报,引起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视。该所派了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梁岩华和刘团徽来玉环实地勘查,两人初步确定该遗址为宋代制盐遗址。
海盐的制盐场所势必靠近海边,这与取材、运输有关。“塘垟”,顾名思义,就是海涂和芦草丛生的湖泊和塘河。譬如邻村叫小水埠,可以推测是古代船只停泊的小码头。清雍正年间,玉环筑城的城石是在后蛟村浦口运上,转小船经天开河进城的。沧海桑田,后蛟村浦口,即现在的环礁村,看不到海已有十年了。
杨老师说:“梁岩华和刘团徽两位专家,亲自参加过2013年温州市洞头九亩丘盐业遗址的发掘,九亩丘盐业遗址是我国第一个发现的东南沿海宋元时期制盐遗址。那里就有与这里类似的红土陶煮盐支具,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没有出现过的。”
前塘垟盐业遗址,共出土各类圆柱状支座近300件,三角形支臂4件,还有较多的灶箅类烧土块和部分靴形支座。他将我领到隔壁房间的贮藏室,那里放着些较大的红陶支具。
我问:“为什么看不到煮盐的铁锅碎片呢?”
他说:“古代煮盐的锅叫牢盆,是泥土与篾制作的。从发掘现场判断,烧土块、红陶支具、牢盆泥土都是就地取材的。”
与“坏天气”赛跑
从发现到发掘,当地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用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在当年的7月12日,挖土机进场,率先将遗址布方范围内的水泥层及垫渣清理掉。
7月份,玉环已进入高温季节,平均气温在32℃以上,工地上的气温更高。一般夏季气温攀升,为确保考古人员的安全,野外考古都是暂停的。城关中心小学分校区新建工程,作为玉环市重大民生工程之,一直是全市上下关注的焦点,自2017年12月进场施工起就搭上“无障碍施工的快车”,预计2020年秋季就要投入使用。抢救性的发掘刻不容缓。两天后,我县的考古工作人员进场。初定的发掘面积为225平方米。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王海明,与温州考古研究所刘团徽、朱冠星老师,隔三差五地跑来一起工作。5天时间,他们向下清理,就先后出现红烧土堆积、红陶支具、海螺贝壳层、“油饼层”(脚踏层)及一枚“元丰通宝”。8月10日下午,清理完毕一土壁,暴露出疑似盐灶剖面,惊现宋代建窑兔毫盏残件,盏身内外显现带结晶的细长兔毛状纹,每条细纹均闪金花色。建盏,黑瓷代表,中国八大名瓷之一,因产自福建建阳龙窑,故称为建盏。
炙热的阳光照射在这片繁忙的工地上。他们临时包租了一辆小轿车,每天车的仪表盘温度表总是显示最高值60℃,钻进开车,简直是进了桑拿房。女工作人员小薛,就是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中暑住院。
其实影响田野考古,排在首位的不是高温,而是台风与雨水。一旦降雨,室外的考古工地都得停工,考古工期就会拖延,万一发掘工地发生坍塌,就会损坏文物。
2018年8月份,正是浙江台风活动频繁的时候。8月下旬,台风“摩羯”、“温比亚”叠加影响。台风“摩羯”在邻市的温岭登陆,一夜的暴雨,遗址内一片汪洋,第二天,用水泵抽水,电路又损坏……8月份的雨量为2017年同期的5倍多,下下停停,遗址工地一片淤泥,无法发掘。晴了几天,刘团徽老师从温州赶来,经过两天的处理,考古工作才有序进展。发现了盐灶残壁、大量的黑灰堆积、木灰夹杂的炭泥,红烧土块、瓦砾、瓷片等,并出土圣宋元宝(篆书)一枚。9月7日的大雨,一直下到13日,探方里积水严重。为赶工期,国庆期间,他们仅10月1日休息一天。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师马竹山、林森来玉环协助发掘。陆续发现了石砌盐卤池、灰坑、支脚和烧土块。
他们不断地与雨水赛跑。
“天富北监场”的文明意义
杨老师在前塘垟盐业遗址发掘后,作了深入的思考,写了《玉环前塘垟宋代盐业遗址》的文章。
我读了他的文章后,更清楚了玉环前塘垟盐业遗址考古发掘的始末。从他航拍的发掘区全景照片看,发掘的单元组合整体呈带状分布,较有规律的前灶后坑,密度和集聚程度也相当高。共有两座盐灶、七个盐卤坑、一个坏料坑、一座石砌盐卤池、两个圆开大灰坑和一条灰沟组成。从出土的龙泉窑青瓷碗、青白瓷碗、芒口碗等瓷器残片,及两宋时期的6枚铜钱,结合有关文献,专家们最后确定,前塘垟遗址应当属于宋代天富北监下辖密鹦场的一处子场。洞头区九亩丘盐业遗址,可能是天富北监下辖的海岛子场,或是盐民的私人作坊。
他在文章中提到:“盐业和北监,一条K级(千年)的玉环历史脉络。从公元1000年,一直沿用到1949年,‘北监’是玉环历史的一张名片。”“比‘北监’历史更长的玉环盐业,从公元978年开始,一直到2014年垟坑盐场的废弃,是一条名副其实的K级历史脉络。”我同意这个观点。
《永乐乐清县志》卷四《盐场》:“天富北盐场盐课司在乐清县玉环乡三十三都,元在三十六都海岛中,设司令、司丞监办盐课。”玉环乡三十三都即今城关密杏、后蛟村一带。三十六都即洞头。明洪武间,因倭寇犯境,玉环岛民众内迁。《明会典》卷32载:“天富北监场位于乐清永康乡,东至窑岙驿界五十里,西至馆头驿界五十里,南至大海,北至凤凰山。” 《清代温州盐政考述》:“康熙三十九年,天富北监场归长林场,雍正六年玉环复展复设,仅塘洋、后蛟、盐盘。三处出卤,由官府发给帑银收盐,由同知兼理盐课。”民国五年改设北监场至新中国成立,一直位于玉环县楚门镇。
盐与人相生相伴,“天富北监场”的名词就像一条绵长的时光之线,贯穿玉环文明的进程。然而,后人对“天富北监场”的研究课题还是空白的。我们是否值得系统地去探寻它的点滴足迹?
>>>作者手记
千年制盐历史
玉环的官营盐业,自978年从密鹦(盐)场起步之后,就开启了千年的制盐历史。南宋半壁河山能支持150多年偏安之局, 浙盐收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柱之一。《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温州办盐额194379石,天富北监场42169石、63灶,居温州五监场第二。《平阳县志》卷六《贡赋.盐政》:“熙宁五年定诸场得盐分数,温州双穗、南天富、北天富为十分……”开禧二年(1206),天富北监盐场位居温州五大盐场之首,处于一段鼎盛期。元代政府在温州五大盐场推行“食盐法”,按照户口人数强行摊派盐课,使得盐场灶户大多破产,官盐价昂使得百姓被迫淡食,私盐贩卖猖獗。元末,贩卖私盐出身的方国珍起义,控制宁波、台州、温州三府后,其兄弟子侄分居台、温,政刑租赋,率任意为轻重。积累财富,牢牢抓住海上的漕运与盐业。乾隆二十九年(1764),塘洋、后蛟、盐盘三个盐场一年的产盐量达到五百多吨。民国37年(1948),全县有新陡门、泗头、盐盘、海岛、芦浦5个产盐区,年产盐26余万担,为温属四场之首。即使1952-1988年,玉环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工商税、盐税、农业税、企业税四类,盐税比重占第二。2014年,中国的盐业改革方案出台,盐业取消特许经营,实行市场化。垟坑盐场的废弃,盐业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玉环的历史舞台。
盐给玉环带来过巨大财富,但没有人知道盐与这座城市更久远的从前。“天富北监场”的来龙去脉,仍像传说一样。我们不应让“天富北监场”在淡漠中远去。走近它,便走近玉环的盐路,便走近玉环历史的真实,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是前瞻的回望。仅靠几件出土器物,或使用过的工具,摆放在博物馆里,不会说话,是远远不够的。
真的,前塘垟宋代盐业遗址的发掘,仅是拉开了帷幕。
2018年5月,我听到“玉环市城关中心小学分校区建设工地,在桩基施工开挖承台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的古陶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门派员勘测,确定为宋代制盐遗址”的消息后,心向往之。
2018年10月14日上午,我得知遗址发掘已近尾声,便去现场观看。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也是在这一带田间地头,村民取土烧砖中,挖出过古陶瓷碎片,经专家判断,确定为六朝时期的物品。
当时刚经历过雨天,建筑工地仍泥泞不堪。考古工地上搭着遮阳棚,300余平方米的挖掘区,坑内堆满了大量的红土陶制品残片,数量惊人,场面壮观。
我问考古工作人员小郭:“这些坑坑洼洼是什么?”他说:“是盐灶、盐卤坑、坯料坑、盐卤池。”他告诉我,可以证实,这里是使用熬炼法制盐。我又问:“能确定朝代的吗?”小郭说,专家初步确定是宋代,属于天富北监盐场。
我知道,玉环在清雍正五年前,仅是一个乡级行政区域。天富北监盐场、北监寨却在诸多历史文献中出现过。
来源:台州晚报 {:1_136:}{:1_136:}{:1_136:} 6666 {:1_13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