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20-2-29 13:19

王志友:稻田里的守望者



王志友(右)和林国根在交流水稻育种经验

都说“做喜欢的事情不会觉得累”,温岭市科协退休干部王志友就是这样,60多年醉心于水稻育种研究,是一名“稻田里的守望者”。

一顶鸭舌帽,一身条纹西装,会发微信、传邮件、上网查资料、网购,老人家86岁了也很时髦。笑容灿烂,和蔼可亲,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闲聊片刻,便觉得他质朴的话语里,透着一股坚韧的学者气。

结缘水稻,多年醉心育种研究

1953年冬季,王志友从黄岩农校毕业。当时,中央号召他们支援西北农村建设,他便成了响应号召的一分子。1954年春节后,他服从分配,到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工作,曾在农村蹲点10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事技术指导、田间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就这样,王志友与水稻结上了缘。当时,在陕西省农业厅的资助下,他开展了水稻花药培养研究及水稻孤雌诱导试验,先后选出3个新品种。

1965年,他被选派为陕西省农业科技工作者代表之一,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

“那次会议,在台上作报告的是周恩来总理。他号召我们向青年农民水稻育种能手杨明汉等专家学习,搞好水稻育种工作。”王志友说,周总理的话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下定决心要沉下心来好好探索水稻育种新技术。

在异乡待了29年,1983年王志友调回温岭良种场,担任场长和县农科所所长。1984年他调到温岭科协,担任科协副主席,分管农业科普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业余时间,他沉醉于水稻育种研究的各项试验中,从水稻组织培养,到水稻孤雌诱导,再到水稻辐射育种。休息日,他陪伴最多的是稻谷种子和水稻农户。

“10年时间,我先后选育成功十几个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但在品种预试阶段报废的就有5个品种。”王志友说,他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跌倒了,爬起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开展水稻育种试验。

退休20多年,最爱去稻田

退休20多年来,家住温岭城区的王志友,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往乡下跑。他整日跟着农户一起“钻”进田垟头里,全程亲自参与试种。

如今,村村通公交,王志友每天乘坐公交车来回,即使每天要花3个小时在路上,也心甘情愿。

王志友与几位试验田的专业户相交甚好,温岭市石桥头镇的菜农林国根就是其中一个。林国根以种菜为主,一年种三季,其中一季套种水稻。去年试种的辐育18种子就是王志友给他的,产量高,米质好,他决定明年继续试种。

退休后,王志友每天早出晚归。他说,退休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只有节假日能挤出时间来做试验,“退休后整日时间都可以自由调配,正好可以集中精力搞水稻育种。”

每年的冬春季节,王志友在家腾出的一块地方搞选种。单株选种、晒干、称重、数粒……每一步他都纯手工操作,称千粒重(即一千粒种子的重量),分析研究数据。

“至今为止,我选育出的早稻、晚稻、双季稻等有100多个品种,经试种,大多亩产在550到740公斤。选种一般要经过五六代,有的要经过十几代,才能选出优质高产的好品种。”王志友认为,做好常规稻品种育种研究,从常规稻辐射育种的后代中选育出“大胚稻”,以及两系杂交稻的育种研究,有利于实现水稻产量和米质的新突破。

坚持爱好,不舍放弃

王志友的退休生活,基本在家、试验田两点一线之间。在家里,他一直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看书、上网查资料,学习水稻育种知识,关注农业动态。

尽管年过八旬,他仍是年轻心态,生活方式时髦。他不但学会了用QQ、微信与人联络,通过收发邮件与人交流学术经验,还会网购一些有关水稻的专著学习理论。

很多认识王志友的人,以及接触过他的新老同事都劝他:“退休了就好好休息吧,别累着身体。”就连王志友的家人也劝过他“别忙活了”,儿女还因为他退休后整日往外头跑,担心得很。

可是,王志友还是选择坚持自己最大的爱好,拧着一股劲儿做自己想做的事。他说,不图利益,也不为名誉,只是水稻育种是他老了也喜欢干的事。“除了这一项爱好,我对钓鱼、麻将等这些娱乐项目都不感兴趣。”

“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响应党的号召,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余热,为农业生产作出应有的贡献。我现在最大的愿望,仍是希望自己育成的品种能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王志友说,他还想把几十年来积累的种质创新的经验总结出来,作为交流资料,进行探讨研究。

来源:台州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志友:稻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