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传来的“小笼担”铜铃声,还有多少人记得?
货郎担是在古代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货郎担就是一个流动的小商店。“货郎”,顾名思义,就是卖货的人,而且是男人,因为他们都是用特制的担子担着货物,沿街叫卖,故称“货郎担”,在黄岩它还有一个地道的叫法,我们称之为“小笼担”。
早前,“小笼担”的形象是一人一担一铃铛。走街串巷时,他们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摇着铃铛,扁担的两头挑着一对大箩筐,上面总是搁着装满小玩意的玻璃柜子,物品五花八门,沉甸甸的,随着“小笼担”的脚步有节奏地颤动着。
关于“小笼担”的记忆是从脆响的铜铃声中蔓延开来的。“小笼担”也就是穿行于村落之间的卖货郎,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清脆的铜铃声响起,那铃声是他们与村民的约定。
对于大人们来说,小笼担是移动的杂货铺,可以给他们提供生活所需。对于孩子来说,小笼担则是“多啦梦”,他有着百宝袋,谁也不知道这次里面装着的是怎样的惊喜,因此那些铃声承载了孩子们无数期待。
“小笼担来哦,小笼担来哦……”小笼担进村,最受欢迎的就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朋友。用不了多久,小笼担身前身后的位置就会被孩子们占领,他们一个个睁着眼睛新奇地盯着货架上的物品。孩子们可以用平时积攒的“私房钱”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如果没有私房钱,那就会把大人拉到小笼担跟前,或软磨硬缠,或又哭又闹,或满地打滚,总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年轻的妇人则三三两两结伴过来,围在三轮车前,细心挑选着发夹、绣花丝线、绣花针、镜子等物品,而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则是说说笑笑,手上不停地翻找着剪刀、鞋面、樟脑丸等物品。
而此时,最高兴的自然是非小笼担的主人莫属了,他来自高桥街道,名叫叶小海,附近的村民都喜欢称呼他为老叶。
据老叶介绍,一开始他并不是做小笼担生意的,那时候裁缝铺还正当时,他就做着给裁缝铺送各类丝线、针头的生意,后来裁缝铺的生意受到了市场的冲击,每况愈下,他送针线的生意自然也跟着直线下滑,之后才开始了他小笼担的生涯。
一人一担走江湖的日子,老叶并没有经历过,他做这一行时小笼担的交通工具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当时开始流行三轮车代步了,从人力三轮车到电动三轮车,我们‘小笼担’也算与时俱进了。”老叶手上理着货,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
交通工具的进步让老叶走得更远,卖的物品种类也更加丰富。从原先在高桥街道周边村镇扩展到黄岩城区、江口、新前等地方。“一个地方不能去的太频繁,太频繁了大家该买的都买了,就没生意了。”关于卖货,老叶有着自己的规律,每个街道绕一天,半个月轮回一次,这也是他从事这个行当二十年来的经验之谈。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家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曾经卖的红火的绣花针、绣花丝线、鞋底等东西渐渐无人问津了,老叶根据市场所需,及时调整,再加上电动三轮车带来的便利,他又增加了衣架、扫把、拖把等物品。“生意是大不如前了,好在大家也都是老主顾了,像拖把这些日用品每次卖到村里,家庭主妇们还是会来买的。”
随着儿女长大成家,曾经赖以生存的活计如今成了老叶的兴趣,他也开始享受生活,晴天出门,雨天休息,时间安排得很宽松,一天卖出三四百块钱,够吃够用,日子就过得很知足了。
世易时移,沧海桑田。如今市区里,商业网点随处可见,购物非常方便;日常生活用品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越来越现代化。因此往日走街穿巷的“货郎”们正在随着时间慢慢消逝,但他们那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和乐观积极的待人心态,以及他们给人们生活所提供的方便,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曾经村口传来的那阵“小笼担”的铜铃声,还有多少人记得?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