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19-9-25 08:32

潘仙招:在艰苦岁月中磨练成长

“七仙女”是原黄岩县栅浦乡50、60年代的先进集体,是当时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潘仙招作为其中一员,在艰苦奋斗中一步一步成长。

1958年,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在农业生产中,提出要抓季节、抢时间、夺丰收,但是劳动力不足问题开始显现。为了解决当年春耕中的劳动力紧缺问题,原黄岩县海门公社栅浦乡党委决定组织全乡妇女进行劳动竞赛,从而调动妇女积极性,让她们走出家门,与男社员一起参加劳动。

当时,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女当男工,倒败门风。”乡里很多妇女思想不解放,不愿出来劳动,参加比赛。时任乡党委书记徐仁瑶带领工作组,反复上门做妇女的思想工作,努力在妇女团体中掀起了劳动大比武的热潮。

为了组织好插秧比赛,乡里专门安排了男性插秧能手对妇女进行插秧培训。比赛先在各小队和各大队中进行选拔,然后再到乡里参加决赛。在决赛中,选出了贺凤英、许梅香、王美云、杨领凤、何金凤、王仙凤、潘仙招等7名插秧能手,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当时潘仙招只有16岁,还在念书,是七人中年龄最小的。比赛时,七人铆足了劲,拿出了自己最快的速度,最后竟然赢过了男社员。围观的群众随口夸奖了一句:“插秧好比鸡啄米,赛似天上七仙女”。就这样,“七仙女”的名气很快在全县传开。

为了提高插秧技术,“七仙女”进行了更加艰苦的训练。“我们把稻草泥化堆灰,把细松树枝当成秧苗,把灰当成田,从2月份一直练到3月份,有时候腰都直不起来,来年抢种的时候我们速度是男社员的好几倍。”潘仙招回忆。

练习插秧不仅要追求速度,还要讲究质量。经过反复琢磨,她们苦练了一套快速插秧法:即插秧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分苗,并靠近田面,右手接种。同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当插左边的苗时右脚向后退一步,当插右边的苗时左脚向后退一步,这样左右脚来回交替,一横排插9株。“经过反复练习,我们插出来的秧苗不管横排还是竖排都整齐划一。”回忆起当时的成绩,潘仙招脸上还是满满的骄傲。

1959年3月,“七仙女”开始种棉花,不仅在棉花田上种,而且要把原来的水稻田改成种棉花。“七仙女”一边派代表出去学习,其他人则在家里夜以继日地赶制培育棉苗的营养钵。制营养钵相当辛苦,鞋底磨破了无数双,很多时候脚底心、手心都磨出了血泡。在战胜了诸多困难后,当年的棉花终于迎来丰收,亩产达到了620斤,“七仙女”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收的喜悦。

天道酬勤,“七仙女”在农业生产上的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党和群众的认可,也赢得了诸多荣誉。1959年,贺凤英、王仙凤等分别代表“七仙女”到慈溪、余杭、上虞和金华等地介绍先进事迹;1960年2月10日《浙江日报》在头版题为《全省青年和妇女群英大会师——全省青年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召开》的报道中指出:“在农村以黄岩‘七仙女’为榜样,全省出现了156万9千多名的插秧能手,带动了400多万妇女下田插秧”;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和浙江电影制片厂等也多次拍过关于“七仙女”活动的纪录片,如《丰收红旗处处飘》;1958年至1963年间,“七仙女”集体和个人不断地以劳动模范、先进积极分子、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身份参加中央、省等表彰大会。

“从填不饱肚皮到生活吃穿不愁,说明我们党的政策好,党的路线好,要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应该要艰苦奋斗,不但过去要艰苦奋斗,我们现在也同样要艰苦奋斗,只有艰苦奋斗,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更加繁荣。”潘仙招说。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潘仙招:在艰苦岁月中磨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