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19-9-24 08:45

一潭碧波润城乡

“满目青山皆为景,湖水清澈照人游。”修建于1964年的长潭水库,至今已走过了55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库区的清水流向椒江、黄岩、路桥、温岭、玉环等地,滋润着温黄平原300多万人、数万家企业和百万亩农田。作为台州目前唯一一座以城市供水为主,集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大型水库,长潭水库被称为台州的“大水缸”,也是台州人引以为傲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午后的长潭水库,水泥大坝横跨整个江面,雄伟壮观,湖面波光粼粼,满目苍翠,清澈碧绿的湖水延伸到天际,沉静而壮美。

老一辈的黄岩人说,没有这个水库之前,温黄平原“晴天旱灾、雨天涝灾”,老百姓更是守着永宁江却没水喝,吃尽了苦头。1958年,当时的黄岩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方调研认证、钻探勘测,决定在永宁江上游的乌岩区兴建一座大型水库。因为原址经过长潭,水库由此得名。

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长潭水库管理局原局长吴志远在建国初期就来到黄岩水利部门工作,从此与长潭水库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潭水库有两个特点,一是口子小,只有506米,所以工程造价低,二是库容大,集雨面积441.3平方公里,基本能满足温黄平原的用水需求。”说到当时的选址情况,吴志远如数家珍。

1958年10月,水库正式动工,上万名黄岩人响应号召,自带干粮、工具上工地。他们住茅棚,穿草鞋,用铁锤、钢钎、锄头、扁担、手拉车等简易工具开山筑坝。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很低,几乎所有作业都靠人工完成,非常艰苦。吴志远回忆:“工地上日夜都亮着灯光,大家肩挑背扛,遇到天寒水冷,很多人是喝口酒暖暖身子继续鼓足劲干。”

“天大寒,人大干”,靠着这股子劲头,1960年,长潭水库完成了截水槽、大坝合拢、堵口截流等一系列节点性工程。也就是在这一年,还未完工的大坝,第一次遭受到了台风的袭击,接踵而至的3个强台风,使水库水位节节攀升,逼近坝顶。为了保障大坝安全,黄岩紧急调动了10000多人全力抢险。

今年已经81岁的管小英是当时参与水库抢险大军中的一员,当年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那个时候雨下得很大,基本工地上都是人,运草包的运草包,运板的运板,结果差1米水没过坝顶,最后雨停了,我们惊险地取得了胜利。”

1963年6月,大坝填筑完成。1964年12月,近3万名黄岩人奋斗了2000多个日夜的长潭水库顺利竣工。水库坝顶高43米、坝长506米、顶宽6米、集雨面积441.3平方公里、总库容6.91亿立方米。

“高兴呀,台州电力公司也设在长潭,水库是带水带电到百姓的家中。”回忆起胜利的时刻,吴志远仍然激动不已。

长潭水库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黄岩、椒江、路桥、温岭、玉环等地的水利条件,对推动温黄平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台州城市化水平提升、灌区工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水库功能也转变为以供水、防洪为主,被称为台州人的“大水缸”和“生命线”。

为了保护这个“大水缸”,让市民喝上放心水,几十年来,黄岩不断升级保护措施,采取生态移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修建生态湿地等办法,尽可能消除各类污染源,使长潭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I类标准。

“希望我们长潭水库的水质,能够在保持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既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我们水库管理单位,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长潭水库事务中心负责人梁骥说。

近年来,随着库区环境的改善,水库下游许多乡镇也充分利用水库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上振兴富裕之路。依托长潭水库的优美风光,长潭村村民靠湖吃湖,探索出了一条以餐饮业兴村,以服务业带动水果业发展的新路子。去年,北洋镇长潭村的农家乐总营业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家乐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村内盛产的番薯庆糕、无公害莳药、长潭虾、杨梅等特产的销量大幅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村民增收。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潭碧波润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