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送洞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黄岩县卷桥公社(今路桥区金清镇)一个较大的村落生活。
那时,交通不便,娱乐单调,除在广播里听听“道情”,看露天电影都要到数公里开外的公社所在地,一年到头能看上一两场就不错;偶尔在正月里也有民间杂耍的人到我们村西边的操场表演。
现虽离开故乡很久,至今却最让我难忘有趣的娱乐还是村里兄长们洞房花烛夜送洞房的场景。
富含民间文化的“洞房经”
那时搞计划经济,物资匮乏。传统婚庆虽不奢华,但不俗,别具一格,拜堂、望新人、送洞房都富有趣味,要唱富含文化底蕴的“洞房经”。
“洞房经”都是手抄本,方言说唱内容丰富。由于是手抄,在传抄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的人可能有些诗句也不同,但本意都是好的,祈福新婚夫妻恩爱,家门顺当多子多福等,也有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代的世态人情,韵律和谐优美;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还唱一些戏曲典故,采取说唱或对歌形式,三天三夜都唱不完。
洞房客跟厨下叔对歌
送洞房的场所大都在婚房,由洞房内新郎的朋友做洞房客和洞房外的厨下叔对唱。
那时,由于洞房间大都是早期建的老房子,榫卯结构,土墙板壁混搭,建筑质量也一般,老屋大都有些破旧,屋里也只容纳几个人,我们这些小屁孩只能挤在外面讨些喜糖,沾沾喜气。时常听到洞房里传出“上楼梯”、“解锁”、“进洞房”等“洞房经”。
记得有一次,村里的一个兄长娶媳妇闹洞房放在村里的后堂间(大祠堂)进行。
那时,村里还没有电,一只汽灯高高挂在后堂间正中上空,把整个后堂间照得通亮。后堂间正上方桌台上放了一对红蜡烛,新娘高高地坐在几张八仙桌和一张靠背椅拼搭起来的桌台上。很热闹,内三层外三层,把后堂间挤得满满的,中间的都坐在长凳上,后堂间周围和外面的走廊都站满人。望新娘,送洞房,热闹而不吵闹,大家秩序井然,说唱和对唱相互辉映。从“日落西山夜黄昏,众班朋友一心想望新人,一望新人好看,二望陪姑聪明,三望三寸金莲,四望八幅罗裙,五望五色花名,六望头系红头绳……”唱到“八仙来,大门开,洞房花烛送进来,手托金盘圆又圆,陪陪新郎进房来,左脚进洞房,魁星点笔做文章,右脚进洞房,早生贵子状元郎……”
最热闹和有趣的还是洞房客跟厨下叔采取对歌的形式讨要东西,洞房客讨要,厨下叔不给,总难为洞房客。
洞房客讨凳子:我班朋友慌忙慌忙真慌忙,未带凳头(子)进洞房,谢谢外间朋友帮帮忙,帮我把凳头送到洞房里。
厨房叔:木匠老师全无巧,做起凳头三脚翘,好个凳头寻勿到,寻来一张三脚凳头,问你洞房里面要勿要。
洞房客:木匠老师武艺精,做起凳头四脚落地浪荡平,今夜八仙般桃会,叫声厨下叔凳头送进来。
厨下叔:木匠老师工夫忙得很,凳头根本没想着,里间朋友值得凳头送进来,让我去把木匠师傅请一请……
对唱诙谐有趣,讨凳头讨茶等对唱环节,层层递进,跌宕起伏,把送洞房的气氛一阵一阵推向高潮。
送去对新人满满的祝福
由于对唱的歌手多,回合多,还有些即兴发挥,一唱就好几个小时,厨下叔常出些难题“刁难”洞房客,有时唱得洞房客接不上来,洞房客只好用香烟等犒劳厨下叔,才能讨得厨下叔“放水”。
送洞房时,洞房客和厨下叔双方伶牙俐齿,斗智逗乐,内容包罗万象,十八般武艺都用上。待送洞房的时间差不多时,再后由无法接唱的一方为输方,一大礼包糖果、香烟、红鸡蛋、炒米等礼品奖给胜的一方。
这样的对唱,唱得这新人脸上笑嘻嘻,心里甜滋滋,也逗得在场的人笑逐颜开。欢歌笑语中,不仅送去对新人满满的祝福。而且,朴实的诗句感染在场的其他人,激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来源:台州晚报 专业资深影视摄像师-高端广播级高清大摄像机-跟拍婚礼高清摄像13867671828顾先生
http://bbs.0576qq.com/thread-574419-1-1.html
(出处: 黄岩论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