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散记】药山许卓敷故居
前两个月,因为“南官河畔 十里早春”文化长廊建设,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南城药山村,无意中见到许卓敷故居的标识,心生惊讶。因为从当年在樊川小学到现在的工作地,在城南工作算是多年,但对这座故居闻所未闻,于是对许卓敷先生的相关史料就开始留意起来。直到上阶段相约药山村的朋友,寻踪而来。刚好,许卓敷故居在於先生隔壁,不大一会儿,远远就见到一幢三层的小洋房,矗立在远处的院子内,分外醒目。走到故居台门前,举目望去,故园早已破败不堪。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经历了近百年风雨沧桑的三透古宅,愈发显得质朴高古。故居的台门造型奇特,门额用徽雕装饰了造型别致的三角形式样,中间雕刻了一个圆形的寿形浮雕,外围使用曲线回环,凹凸有致地勾勒出精巧的模样,从寿字图案放射出一个个奖杯状的图形,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两旁阳雕了稻穗、葡萄、百合等精致的果蔬造型,寓意五谷丰登,百年好合。然后,又在等腰三角形的门顶边线下,用古代长命锁形状的徽雕排列组合巧妙映衬,简单中不乏生动。
门楣上的门额和两旁的浮雕图案,早已在文革时被破坏,但四周的勾线精巧灵动,四角衔接的花型依然非常漂亮。门楣下侧的一排回形图案浮雕和中国结浮雕穿插,让长了青草苔藓的浮雕台门显得古朴娟秀。台门的门面,采用红黑相间的长方形块状瓷砖状的组合,让方形的台门门面显得格外醒目。正面和侧面采用一根粉红的水泥圆柱子承接,与底部没有色彩的简朴门柱墩,形成强烈的对比。台门两侧的方形水泥浮雕门柱,托起台门门楣,门柱上方的徽雕花样繁茂,仿若两杆花枝盛开美丽的花朵。
石门槛上的铁台门,只剩下一扇,早已锈迹斑斑。从门口朝里面望去,没人住的院子早已破败不堪。跨过石门槛,走进台门,仰首望去,圆形的藻井格外别致,跟我在卢洛平故居见到的中堂藻井相似,只是这里的藻井比较精致,但已有一两块吊板掉了下来。内侧门穹的徽雕由于保存完整,显得更精细,红柱子、蓝拉线,配上柱端的优美花饰,更加彰显出主人的雅致情怀。
抬头朝里面三层的主房子望去,屋顶竟然有一只造型别致的台钟徽雕,这种建筑装饰非常少见。倒是让我想起一位老先生曾经提到过的一番话,他说黄岩老城区转了一圈,他曾见到过座宅院内装饰着台钟,经他考证,台钟象征古代贴画中的钟馗,在近代建筑中寓意守卫辟邪之意。主屋由于人去楼空,各个房间都是铁将军把门,于是按捺下一探究竟的欲望。听说,许卓敷房间里以前挂了好几对名家对联,内容和书法均属上乘,可惜无缘相见,倒是遗憾。
根据阮心谷先生《回忆刘伯伯“天台山农”》一文记载:“解放前,他曾看到黄岩药山村许卓敷先生家客室有五言对联,其中一对系‘天台山农’刘文玠用张黑女墓志风格书写。刘文玠精通北魏各家书法,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等,他大字榜书常用郑文公风格、小字常用张黑女风格,当时在上海名气很大,就连“大世界”的大门匾也是他的作品,于是求字的人很多。”可见许卓敷先生当年也是橘乡黄岩的文人雅士,算是比较有名的乡绅了。
根据史料记载:“许企谦,字卓敷,药山人。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士,中央军官学校陆军26军军官政治教官,担任过浙江省法政学校校长,著作有《法治浅说》、《法学通论》、《日本监狱制度一斑》等。参加辛亥革命光复杭州之役。民国建立后的1912年12月10日省临时议会召开,许为议员。民国九年(1920)任黄岩中学校长,民国十五年(1926)与郑亮存等集资筹建黄岩人力车公司于南门关庙。人力车又叫黄包车,由于从日本进口,也称东洋车或洋车,公司设卡南门关庙,为黄岩人力车初创人物。关庙人力车公司第一次先买进三十辆开始营业,由于南门金字坝上下水位不同,无法通快船,黄泽公路上的人力车营业蒸蒸日上,当时生意火爆,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通过这段史料的阅读,我才知道这位南城近代乡贤,不仅是一位校长,更是一位实业家,在当时推动了橘乡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成为群众公推的议员。可想而知,这座造型别致的民国西式风格建筑,是他漂洋过海融会贯通之后,凭借自己创业,增强财力,精心设计建筑了这座古民居,其中凝聚着主人的雅致和心血。
走出院子的大门,沿着围墙的小路,抬头朝故居的侧面望去,各式徽雕门窗式样非常讲究,宏大而不乏精致,每一个门窗,每一个装饰的点位,都是匠心独运,建筑风格统一,美轮美奂。马头墙上长满了青苔,但曲线造型流畅,可以想象当年的美观造型。我想,多年前这座院子人来攘往,不知来过多少名流过客,门庭若市。如今,主人远去,旧时黄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是,听说偌大的一个院子,两幢几十间房屋,都在土改时分掉了,如今早已人去楼空。
在近100年的时光长河中,这幢3层的西式建筑可以说是非常罕见。它的至今存在,给现代的人们或多或少留下了不同的印记,从而增强了人们对近代文明和现代的心灵对话。走进古民居,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檐角,又一次感受到了橘乡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黄岩南城街道 {:1_161:}{:1_161:}{:1_16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