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蔡的“木帆船情结”
北城街道老手艺人用船模追忆“一叶扁舟”“呲呲呲,呲呲呲……”近日,记者在北城街道下庄村一幢老房子的院坝内见到,一位老人坐在阳光下仔细地打磨着一块船板,他手头正在做的是一艘运输船模型。
这位老人就是71岁的蔡子清,五十多年来,他造过大大小小的船不计其数。几年前,他从船厂退休后又开始做木制船模,件件逼真,除了无法供人乘坐和行驶外,船上应有的东西,一样都不少,其大小完全按照真船比例进行缩微。“随着机械化船只的出现,木帆船逐渐消失了,成为老一辈永宁江畔渔民的记忆。”蔡子清说,他想凭自己的手艺,能够留下众多人希望珍藏的木帆船记忆。
从小对船情有独钟
记者走进蔡子清的家中看到,数艘木帆船模型摆放在架子和大桌子上,最大的船模身长1.4米有余,最小的只有五十多公分,有樟树木、柏树木等质地的,光滑的船身、精致的船帆,栩栩如生。
“我是下庄村人,从小在永宁江边长大,小时候经常到木帆船上玩耍,可以说这些都是我们孩童时最珍贵的记忆。”蔡子清告诉记者,以前,经常能在江上看到渔家人摇着木船,捕鱼、出行。
因为从小在渔家长大,所以蔡子清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前,村子里就有不少人是造大木船的,每天看着师傅们制船,我也跟着琢磨怎么造船,时间久了,对船情有独钟。”蔡子清笑着说。
读了几年书后,父亲认为蔡子清是造船的“好料”,便将他送到葭沚的造船厂去专门拜师学造船。自此,他与杉树木、铁钉、桐油等制船材料朝夕相处,开始延续这份传统制船技艺的辛劳与荣耀。
“那时候,我觉得大家的生活都离不开船,我选择造船,将来肯定不会饿死。”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理由,蔡子清开始正儿八经地跟在师傅后面学习手艺。
蔡子清从小就聪明,悟性也高,学艺时相当刻苦。当时,船厂的老师傅会给大家布置任务,蔡子清总是挑选难度最大的,遇到不会的,就去请教老师傅们。久而久之,他的技术自然是越来越精湛。
遗憾的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木船渐渐被机械化船只所代替,江上的木帆船已难觅踪迹。为了生计所需,蔡子清也自己开办起了制造机械化船只的船厂。
退休重拾老手艺
五年前,从船厂退休后的蔡子清又开始做起了木制船模。“闲下来了,就想起这门手艺,觉得还是不能丢。”蔡子清介绍,永宁江闸建好后,出海口东移到江口,永宁江变为内河,永宁江沿岸的少数留守造船工匠也将北城出海木帆船制作工艺转型为船模制造工艺或内河农业生产、渔业生产河道清洁用船制作工艺。
近年来,蔡子清前前后后制作了40余艘木制船模,没有一件重样的,直至今日,他做船模也从来不画草图,全凭脑子想。“有时候钻进老屋做船模,一做就是一天了。”
由于蔡子清做的船模精致,活灵活现,很多想收藏木船模型的人都来找他定制。“现在,北城街道办事处的大厅内和村里的文化礼堂的展厅内各放了一艘,有时候附近的村民办厂建新厂房的也会来我这买一艘放着,图个好兆头,意味着‘一帆风顺’。”蔡子清笑呵呵地说,前阵子还有不少宁波的客户也慕名而来订购木制船模。
希望更好地传播木帆船文化
“打造一个船模需要耗时40来天,一艘船模的零部件,多的有300多个,每个零部件都要精雕细琢。”制作船模很耗费精力,虽然蔡子清时常面临体力和心力的双重考验,但他始终追求船模制作在比例和结构上的正确,力争让自己的船模无限接近以前的木帆船模样。
蔡子清介绍,以前整个造船工序分选料备料、断料配料、破板、分板、拼版、投船组装、打麻、填灰、油船、下水十个步骤,现在做船模从挑选木材、打磨部件、安装拼接,到最后的喷漆绘画,也都由他一手完成。
高高竖起的桅杆、船帆,可以活动的船舵、船桨、绞锚机……不仅船型惟妙惟肖,让人惊讶的是这么精小的船模,大船上能动的地方,它都可以动,连船帆、夹板等部件都可以活动。桅杆顶端鱼形的风向指示器会随风转动,镂花雕刻,门窗可开可关。除了体型小一点,其他的和真船没有差异。
在蔡子清看来,打造北城木帆船系列模型是他的使命。“自古以来,居住在永宁江沿岸的劳动人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船只,有的用于捕捞,有的用于运输,这就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木帆船文化。木帆船虽然消失了,但往事并不如烟,后人想了解北城出海木帆船,不能全然找不到途径。”
当记者问起,现在有年轻人来学这门手艺吗?蔡子清皱了皱眉头说:“年轻人已经很少会有人来学这门手艺了,大多数人感到这活又脏又累,而且攒钱还少。将来要是这门技艺难以传承,再过些年,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曾经有这么美妙的东西存在过,如果能把早前那些木帆船的样子保留下来,对后人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蔡子清还说:“我希望将自己的船模作品全部展出,把北城的木船文化更全面地展示给大家看。”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水上“一叶扁舟”已很少见到,那一艘艘精巧别致、手工制造的木船,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渐渐驶离人们的视野,停靠在了岁月的彼岸。庆幸的是,蔡子清的这些木帆船模型将这份记忆留存了下来。
记者手记:
北城出海木帆船制作工艺是北城街道永宁江沿岸的地方传统手工艺,以制造出海捕捞渔船为主,至清末民初,木帆船制作已成气候,并延至永宁江闸建造前。整个制造过程纯手工操作,工艺要求苛刻。后来,一些制船工匠还将此工艺延伸到水泥船、玻璃钢船、钢质船的制造,为发展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作出了贡献。
为了保护北城传统出海木帆船制作工艺,北城街道专门对此作了详细调研,挖掘出蔡子清等老工匠,并将着手申报“非遗”。
来源:今日黄岩 很多老手艺都在消失中 给你做一个猪年顺风船 纯手工呀!真厉害{:1_12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