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19-1-18 10:04

举村共助非遗传承

黄岩宁溪镇桥亭居文化礼堂里的故事


青砖原木、白墙黑瓦,在黄岩西部山区的千年古镇宁溪桥亭,有一座仿古二层楼房,那便是桥亭居文化礼堂。它立足于当地的民俗风情,记录了桥亭的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在这里,流传了近八百年的宁溪“二月二”灯会、《作铜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在文化礼堂建设、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桥亭举村同心,在文化礼堂里上演了一幕幕温情的故事。一个个桥亭人,用文艺点亮了山区那淳朴的舞台,用行动诠释了扎根山区的高尚情怀。

灯彩璀璨“二月二”

农历二月,夜幕降临,宁溪街上灯彩璀璨,让人眼花缭乱。沿着主道往里走,没多久便到了桥亭。

村口,两条龙围着柱子盘旋,栩栩如生,好似下一秒就会腾空飞起。紧接着,八仙过海,牛、虎、鸡、狗、象、猪八戒等62只走马灯站立在道路两旁,喜迎八方来客。这些都是桥亭居文化礼堂自发组织村民,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

宁溪“二月二”灯会始于南宋,如今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在宁溪镇流传了近八百年的民间习俗,早已在宁溪人心中扎根。

为了装扮桥亭居,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欣赏到“醉美宁溪”,桥亭居文化礼堂也不甘落后。

农历十月中旬,桥亭居文化礼堂理事长陈慧萍就召集村民开始张罗了。有空的村民,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基本上都会到文化礼堂一起做灯。即使没有工钱,大家也都任劳任怨。

上山砍竹子、购买材料、设计制作……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其中大型的灯饰只能放在文化礼堂外的空地上制作,到了腊月,天气严寒,但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他们都未停歇,直到农历正月二十九。

他们历经近四个月的时间,制作出各类传统花灯、大型走马灯,为灯会添彩。

铜锣声声永流传

夜晚的桥亭居文化礼堂里,总是人声鼎沸。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吹奏乐器等十多种乐器在这里一起演奏,气势恢宏。演奏者年龄不限、性别不限、人数不限,只要你会一种乐器,就可以参与其中。很多村民围在四周,只为听听这首流传了近八百年的古乐——《作铜锣》。连小孩子都来凑热闹,拿起乐器一起敲击。整个文化礼堂洋溢着温馨的气氛。

《作铜锣》亦称《祝同乐》,是一种大型器乐合奏曲。相传此乐在南宋时已有,为宁溪王氏第十一世祖王所所作,在宁溪世代相传。这也是“二月二”灯会时,最让老一辈宁溪人念念不忘的。

事实上,《作铜锣》曾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然而以前村民们就算想学习、练习,也没有场所。建文化礼堂时,村里挖掘资料,走访村民,也因此把大家聚在了一起。现在,文化礼堂专门设立《作铜锣》展示练习厅,展示《作铜锣》的乐器和介绍,并作为日常练习场所。

有了硬件设施,村民们更加坚定了要将这项祖先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信念。如今,在王俊从等《作铜锣》传承人的带头下,文化礼堂形成了一定的制度:每逢周三周六,村民们聚集在这里学习、练习《作铜锣》。

“这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将它传承下去。以前没条件,现在有文化礼堂这么好的环境,我们又怎么能不去努力呢?”作为《作铜锣》传承人之一的王克忠这样说。

现在,桥亭居会《作铜锣》的村民已多达七八十人,他们从孩童抓起,让《作铜锣》后继有人。

桥亭居文化礼堂在传承和发扬宁溪“二月二”灯会、《作铜锣》等非遗的同时,也为桥亭吸引了很多游客,带活了当地产业。如今,桥亭居文化礼堂还是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的现场教学点,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台州晚报

浮世年华 发表于 2019-1-18 13:50

的确,小时候看到的,现在就很少了{:1_14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举村共助非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