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城落梦 发表于 2018-12-10 16:54

村里“老娘舅” 邻里“和事佬”





  近日,记者在北洋镇山下街村采访时,听到最多的是“谢大姐调解矛盾有一套”“谢大姐是个‘热心肠’”“有事就找谢大姐”这几句话。

  这个“谢大姐”是谁?竟在村里有如此高的声望!陪同采访的村干部介绍说,她是村里的老党员,名叫谢金凤,对民事纠纷调解确实有一套。

  从“赤脚医生”到女“包文正”

  今年68岁的谢金凤,是山下街村的党支部委员,也是村妇联主席,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谢大姐,也称她是女版“包文正”。这美誉的获得缘于她是村里的一位热心调解民事纠纷的义务调解员。

  谢金凤的调解工作是村里的群众给“指派”的。1969年8月,19岁的谢金凤因机缘巧合走上了学医的道路,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没过多久,她在别人的建议下开始专业学妇产科知识。从那时起,谢金凤便担任起了村级的计划生育联系员,跟计划生育工作队下乡当护士,他们共联系七个乡镇,一百多个村,每年两次下村为那里的妇女上环、做人流,工作队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基本上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外面。

  上世纪80年代初,学成归来的谢金凤便在家里开了一间诊所,给附近村民看病,帮人接生,做人工流产等之类。因为熟悉妇女工作,1976年,谢金凤被选为当时的坎头村妇女主任。

  “因为我从事妇产科工作,平常接触到的妇女也比较多,她们都跟我比较亲,也愿意把家里的烦心事跟我说。后来,有村民跟我说,你搞妇女工作那么多年,又是中共党员,要是你出面调解,大家都会听的进去,也算是给村里帮大忙了。”谢金凤说,村民的这一席话点醒了她,调解不仅能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减轻政府负担,是件好事。

  就这样,谢金凤当起了村里的义务调解员,管起了“闲事”。没想到,这一管就是三十多年。大到乡邻纠纷,小到家庭琐事,哪家有困难找到她,都会上门热情相助。乡亲们说“村干部威望高,就因为调解矛盾纠纷的水平高。”她成了群众信访的“第一道关卡”。

  公益事业现身影

  来到山下街村,只要说起谢金凤,没有人不知晓的。“金凤是个大好人,谁家有困难她都会去帮一帮。老实好!”村民潘玉兰说。这也是记者在村子里听到村民们夸赞谢金凤最多的一句话。

  潘玉兰和谢金凤的年龄相仿,她的老公身体不好,生病的十多年里,为了给老公治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这对于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我老公生病的这些年里,多亏了金凤的照顾。”潘玉兰说着泛红了眼眶。“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有需要,金凤就会立马赶到我家。有一次凌晨两点钟,我老公高烧不退,情急之下我就去找金凤,她二话不说背起医药箱就跟我回家。”潘玉兰还告诉记者,“金凤知道我家里困难,每次都不要诊费,还经常送药给我,甚至再给我几百元让我们安心买药、治病。”

  现年92岁的季桂香是村里的孤寡老人,每逢过年过节,谢金凤总会买些物品送给老人,平日里也时常会做好饭菜送去给老人吃,这一照顾便是16年。“金凤对我好,经常来看我,就像我的亲女儿一样。”季桂香老人一直喃喃地重复着,“金凤老实好!老实好!”

  “我从小就是孤儿,尝过没人照顾的苦滋味,只要能帮就帮一把。”谢金凤说。村里人说起谢金凤做过的好事,她总是笑笑不说话,显得那么云淡风轻。

  因为家里贫困,谢金凤小时候只读过两年书。小时候,她每天早上坐在家门口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高兴地去学校,“我很羡慕他们可以上学读书。”每天,一拔好猪草,她就偷偷地去东边小学墙外看老师上课,然后跟着老师教的内容,拿起旁边的树枝在地上写。正因为如此,有了点积蓄后,她经常帮助贫困学生,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截至目前,她已资助了十二名困难学生。

  然而在谢金凤眼里,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是苦过来的人,就见不得别人苦。”谢金凤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开诊所不是为了赚多少钱,只要能吃饱穿暖就足够了。”记者来到谢金凤家的卧室看到,房间里及其简陋,只有一张简易的木床,一张开诊所时淘汰下来的书桌和一个双开门的木柜子。

  谢金凤做好事从来不喜欢张扬,她都会告诉接受过帮助的人不要对外人说。“以前,儿女们都不知情,也不理解,埋怨我开诊所赚来的钱都到哪里去了。”谢金凤说,如今儿女们长大了,渐渐听乡亲们说起关于她的事才明白过来,“现在,他们也都非常支持我。”谢金凤笑着说。

  排纠安民促和谐

  一开始,有村民闹矛盾了就过来找谢金凤调解,她认为,自己不是村里的调解委员,邻里能听我的吗?我能做好吗?前来请她调解的村民却说:“你帮忙一块去说说好吗?我们相信你。”正是由于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诚信经营、良心做人,敢讲公道话、做公道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所以来找她调解纠纷的人也就日渐多了起来。

  三十多年来,谢金凤一直担负着村里的民事调解员工作,她最擅长调解的就是夫妻矛盾和婆媳矛盾,调解过的矛盾不计其数,调解成功率达85%。村里罗某的老公平常好吃懒做,夫妻俩经常因为琐事发生口角。2014年上半年,夫妻俩吵架导致罗某离家出走一个多月,谢金凤在走访时了解情况后,主动电话联系罗某将其劝回了家。2015年下半年,罗某因为与婆家人闹矛盾再次离家出走三个月,她的婆婆无奈之下又找到谢金凤帮忙劝说,又将其劝回来。

  当天上午,记者在山下街村文化礼堂附近碰到了村民林菊青与朋友一起路过此地,一说起谢金凤来,他们便是一通夸赞。林菊青告诉记者:“有时候,村里有夫妻闹矛盾,只要金凤过去调解一下都能调和。她这个人实在,讲话有一说一,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也不会偏袒谁,公平公正,和包文正审案一样。”

  调解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既要耐心细致,又要有恒心,谢大姐性格温和,总是笑脸迎人,对找她气势汹汹的来评理的村民,她也总是先安抚他们的情绪,端茶倒水,耐心倾听,不急不躁,摸透情况。

  调解纠纷,尤其遇到家庭矛盾纠纷时,除在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准确运用法律法规外,更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调解方法从而唤起旧情,使之重归于好。十多年前,村里的王某两兄弟,因为田地和宅基地纠纷,弟弟一气之下把大哥打了,并且住了院,这件事在村里影响很不好。谢金凤主动找到打人者进行劝说,俗话说得好,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一家人不应该这样大打出手。在她的说和下,弟弟主动支付了大哥的医药费,并达成了田地和宅基地的协议。

  “村民需要调解矛盾,老谢总是随叫随到。在老百姓心目中,她是有威望的,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村民家里的一些纠纷,她基本都能解决。”山下街村委会主任陈建敏说,谢大姐就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有了多年的调解经验,谢金凤深深体会到,要想使群众矛盾减少,更重要的是让当事人懂法。于是,在调解之余,她经常给大家讲讲在报纸上看到的新政策、法律法规。她还自己创作了《和谐家庭顺口溜》和《邻里调解顺口溜》。

  “现在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火气,往往因为一句话或一点小事,最终造成严重后果。我都会等他们冷静下来,让他们看一看我写的顺口溜。他们都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希望他们能提高思想觉悟,多想想邻居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都多么美好的事情。”

  有人说“跑断腿,磨破嘴,唾沫星子上下飞,最多只能赚杯水。老谢,你图啥呢?”谢金凤说:“在农村,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家庭纠纷等免不了发生。虽说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处理不及时很容易激化矛盾,使小矛盾酿成大后果。”“虽然我已经68岁了,但是只要大家还愿意让我去调解,我乐意担当起维护村里稳定的‘排气筒’,化解纠纷的‘减压阀’。”谢金凤笑呵呵地说。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村里“老娘舅” 邻里“和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