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屿官道通仪门
从古至今,黄岩城内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小小黄岩县,大大土屿府”,土屿府究竟在哪里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通往土屿府的官道。根据《黄岩地名志》记载,据传永宁县府太爷出大南门到鼓屿去,为显示威严,特在现义屋村,鼓屿山西面建造了一座拱门,俗称仪门。然后,府太爷坐着轿子到土屿府中议政谋事。再由土屿府的轿子,迎接官员到土屿府,于是仪门成了迎接黄岩县衙的官臣之门。清时,后人把仪门改称义屋,后屋。义屋村因此得名,延续至今。前一阶段,我对着劳动南路延伸段上的土屿府遗址,心生纳闷。古书中记载中的府太爷,出黄岩县古城大南门到土屿府,不直接到土屿山东边的土屿府,而经过土屿山西边与蔡家洋一河之隔的义屋村,还特意建了一座“仪门”,令人疑惑。众所周知,从临海到温州的台温古驿道,从北城经过利涉浮桥,到黄岩县城后出小南门应秀门。在方山下经过十里梅林,现在的梅花井路就留有梅花井、梅花亭,南宋时,乐清状元王十朋途径黄岩,路过梅花亭,写下了《梅花亭》诗,其中有一句很出名,“梅花十里眼,竹叶一杯觞”。晚清时,御史王彦威的母亲卢德仪写有《扫墓晚归梅花井》,其中“偶向梅花深处过,暗香疏影正黄昏”也很入味,得了宋代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神韵。那么,书中记载的府太爷走的道路,肯定另有一条经过黄岩大南门迎熏门的官道。经过多方考证,对照《清同治光绪年间新定县境总图》(公元1868——1879),才清晰地看到这条与台温古驿道东西并行的道路,台温古驿道经过南官河,穿过十里铺香积寺、柳桥、温州河,折西南到柏岙,翻越太湖山盘山岭达温州乐清。土屿官道,则是从黄岩县衙出发,过县前街,古代县前街分东西两段,即是西段的司前街和东段的岩瞻坊,又叫庆丰坊。然后走在直下街,直下街古代称通仙坊,后因此街向着委羽山,遂名迎仙坊。因为群众以此街处县治南正中直下,俗称直下街,街北端旧称玄帝庙前。东折三板桥巷(横街路),传说宋时此巷有河,东通官河,西达西江。迨至清道光年间,沈提督添华建宅,填塞河床,河面仅如沟渠。辛亥革命后铺盖石板,于是河变成了阴沟。起初,老百姓架三条木,铺三块石板于木上为桥,故名三板桥。1981年,原三板桥巷、十八间和插旗巷合并,更名为三板桥巷。再经永宁街,因为唐代黄岩称永宁,因为此街恰好是县治正南垂直大路,故名。俗称迎熏路,又叫大南门直街。再走过城门迎熏门外的大南门桥到西洋郑。顺着委羽山东面的石径古道,经羽山高洋、横河山东等自然村,到达土屿民建村,即羽山闸,又叫老闸村。经土屿山后面的山后村,绕到土屿山西边的仪门拱门石牌坊,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再由土屿府的派人抬着轿子将县太爷,抬过土屿山西边仪门里轿碰弄,因这个弄堂狭小,轿子抬过去容易碰到而得名,至今仍在。穿过轿碰弄,就到了土屿老街,老街前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屿河,热闹非凡。土屿府,就在土屿山前面,是一座占地十几亩的古代建筑,在主建筑三透里房屋两边,增设凤翼楼,形成在土屿山前凤舞九天的身姿。土屿府前面水靠山,山水形胜,人文荟萃,成为黄岩南乡一处重要的县衙对外驻地,至今这座三透里古建筑仍然存在,只是两旁的凤翼楼已经毁去。至于,黄岩土屿府,为何在黄岩一直流传有“小小黄岩县,大大土屿府”的俗谚,那是清代另两位土屿名人张敷纪和张寅的故事。张敷纪的土屿府,就是前文提到的现在劳动南路遗址,是山前村的第三座建成的三透里古居,现迁建到山前村岙兜里湖前面,成了一处人文风景佳处。文达书院、樊川书院山长张寅的旗杆里旧址,依然古香古色,保存完整。抚往追昔,沧海桑田。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屿文化成为黄岩文化的一颗明珠,至今熠熠生辉。土屿官道,作为一条黄岩县城中心与驻地的纽带,至关重要,至今流传着许多佳话。
来源:黄岩发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