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18万水库移民 从脱贫到小康
编年体 牛头山水库渔业观光园
我们身边,有不少人在“移”,有人家在移,也有人国籍在移,他们都可以被称为“移民”。而有一种“移民”,是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要而搬迁的人,他们就是水库移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水库移民克服了故土难别、生产生活重置等困难,全村动员,举家搬迁,为水库工程建设、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做出了巨大奉献。
到目前为止,台州已建成16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另有4座在建,已搬迁安置移民共有15.8万多人,正在实施搬迁安置1.1万多人。
我市光大型水库就有5座。其中黄岩区长潭水库建成最早,库容量最大,临海市牛头山水库库容量排行老二,它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而兴建,另外三座则是天台县里石门水库和仙居县下岸水库及在建的国家172项重点水利工程之一——朱溪水库。
改革开放以来,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日益受重视,国家先后设立了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和后期扶持资金,努力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对于水库移民来说,扶持政策犹如春风润雨,“滋润”了不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因此,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生产增收,生活富裕,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6年以来,我市实施18万水库移民创业致富奔小康行动,累计投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8.5亿元,实施移民项目2815个,以就业培训、贷款贴息、产业扶持等方式帮扶移民增收致富,实现移民村绿色发展,可持续增收。
样本
一位库区村支书眼中的“移民史”
今年68岁的徐国宝,是临海市邵家渡街道牛头山村人,生在大山里,长在库区边。他是水库移民,也当了近20年的移民村村支书。
1980年秋,随着牛头山水库动工建设,为响应国家号召,牛头山村500多名村民成为库区移民,举家搬迁到牛头山库区下游。这是牛头山村因大坝建设进行的首次移民安置。
徐国宝记得,第一次移民后修建水库期间,村子里文化生活丰富,医疗、教育设施齐全,“村里有个大会堂,经常放电影,还有人唱戏。”
而此前生活艰难、交通不便。“一个四合院里住六七十个人,房子采光和通风都不好,居住人口密度大。”徐国宝说,上个学要步行3小时,过个村要走一座独木桥,没有硬化路,下雨天摔一跤就沾得满身泥。
1992年,因村里口粮不足,牛头山村进行了第二次移民安置。当时,三分之一的牛头山库区村民自愿报名,搬迁至临海市大洋街道临东村,这是离城区近一点的移民村。不过,因为这一搬,徐国宝注意到,因为是部分村里人搬迁,搬一户拆一户,“房子也因此被拆得东一间西一间,空空散散,村容村貌大打折扣。”
当过老师,又卖过猪肉,经历丰富的徐国宝从2000年开始,担任了牛头山村党支部书记。在徐国宝心中,牛头山水库移民们的生活新篇章是从2008年开启的。
2008年,临海市水库移民管理局成立,开始着手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牛头山水库移民因新村规划,迁至现在的牛头山村所在地。
说到当年的新村建设,村民们无一不为徐国宝竖起大拇指,“没有徐书记,就没有牛头山村的今天。”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能住上新房,在环境优美的村里幸福生活,少不了徐国宝这一“领头羊”的功劳。
“其实我们村能有这些改变,全都归功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当时临海市水库移民管理局帮扶我们建设美丽家园,助力我们发展生态产业,我们的建设目标就两个,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把村庄美化好。全村投资了2000多万元,完成了环村道路、休闲广场、四季潭治理、亭院景观、路边景观水系和村口小广场等工程建设。”徐国宝说,2014年牛头山村被评为台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浙江省省级农房改造示范村,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近几年牛头山村发展又有了新目标。
从2015年起,牛头山村开始发展民宿经济、旅游经济,不少村民把自家闲置房开发改造成民宿。徐国宝每年带上小礼品组团到上海、宁波等地“推销”村里的旅游资源,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临海市水库移民管理局多次投入移民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我们村建设发展,才有了如今的新面貌。”徐国宝说,2016年,临海市水库移民管理局投入移民专项资金300余万元,在牛头山村建成一幢三层的美丽库区民宿服务中心。2017年至2018年投入280万元,建设牛头山美丽库区现代农业观光园项目,助力休闲旅游产业链形成。
目前,牛头山村已建成民宿服务中心、现代农业观光园、渔业观光园等,全村共有12家民宿,5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3口垂钓鱼塘。去年,牛头山村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浙江省首批休闲旅游示范村。在民宿经济的带动下,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2010年的2.4万元增至6万多元。土地动态管理后,集中承包、统一分配,租费3000多元一亩,村民每年人均可增收四五百元。
“把美丽乡村资源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是现在要关注的关键问题,也是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进移民扶持政策的着力点。”徐国宝说,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村民创业致富,希望今后各个移民村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编年史
1981年
国家设立了库区维护基金,用于水库维护和解决库区的遗留问题。
1996年
国家设立了库区后期扶持基金,重点解决库区移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滞后等遗留问题。
2006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设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对纳入扶持范围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扶持20年。
2007年4月
台州市水库移民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
至2009年
全市共有16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完工。
2018年
我市实施水库移民“美丽经济”亿元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投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3亿元,实施生产开发项目210个,建成投资百万以上的移民创业致富产业基地26个。
记者手记
“移民”在众人视野中不是新词,但不同时代的人对“移民”的联想和理解不同。问上世纪50到60年代的农民,“移民”所指代的首要群体是因水库建设而几经搬迁的人,但问“80后”、“90后”的读书人,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
其实,当我一拿到“移民”这一主题词,身为一名“90后”,我彼时并没有想到水库移民。在着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翻阅过不少资料,一边搜集,一边学习研究。
台州是山海水城,有绿水青山,就有兴建水库的自然优势,而有水的地方,大多会有人生活着。每座水库兴建时,水库移民就会搬离故土。有的仍留在库区,就近后靠安置;有的远离库区,分散安置到其他县(市、区);有的整村搬迁到其他乡镇,成立移民新村。
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帮助水库移民脱贫致富,随着移民工作的推进,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水库移民交通道路、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创业创新得到扶持,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如今移民工作又将目标上升到帮扶水库移民村发展生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可见,移民扶持政策逐步优化升级,水库移民往小康的路上越走越远。
今年以来,我市完成移民培训3300人,有900余户移民获得2.78亿元贴息贷款,居全省首位,53个集体经济薄弱移民村年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0余万元,实现移民村绿色发展,可持续增收。
来源:台州晚报 {:1_161:}
页:
[1]